消化和吸收要点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概要 概述: 1、掌握: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 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2、熟悉: 消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的消化方式 口腔中的牙 3.蠕动、蠕动冲 消化道各段主要的运动形式 共有形式:紧张性收缩、蠕动 特有形式: 胃 — 容受性舒张 小肠 — 分节运动 蠕动冲 大肠---- 袋装往返 集团运动 第六节 吸收 一.吸收过程概述 消化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与 淋巴的过程. (1)吸收的部位 口腔、食道:不吸收 胃: 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 肠 内 主 要 营 养 物 质 的 吸 收 (二)吸收的途径与机制 1.吸收的途径 (1)跨细胞途径: (2)细胞旁途径 2.吸收机制 (1)被动: 单纯、易化、渗透----水 (2)主动:原发性、继发性 Na+ 、 Fe2+ 、 亚铁 (HCl和Vitamin C) Ca2+ (Vitamin D 和 HCl) (3)入胞和出胞 二、小肠的吸收功能 (一)糖 形式: 单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机制 :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二)蛋白质 形式: 氨基酸、二肽、三肽 机制: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氨基酸、二肽、三肽吸收 (四)水的吸收 8-10L/日,被动吸收,以渗透方式进行 胰淀粉酶: 分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 最适PH 7.0。 2. 胰液中消化脂肪的酶 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甘油一脂。 最适PH 8.0,并需要辅脂酶存在时发挥作用。 1)胰脂肪酶: 2)辅酯酶: 3)胆固醇酯酶:胆固醇酯 胆固醇+脂肪酸 4)磷酯酶A2: 卵磷脂 溶血卵磷脂+脂肪酸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特点:消化间期分泌很少,每60-120分钟有短暂周期性分泌。 进食是分泌的刺激因素。 也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分泌; 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 1. 头期胰液分泌 包括条件、非条件反射。 经迷走神经传出,通过末梢释放Ach,直接作用于腺泡细胞, 通过引起促胃液素释放,间接作用腺泡细胞, 分泌特点: 占总量的20%。 酶丰富 3. 肠期胰液分泌 分泌量占70%,碳酸氢盐和酶含量均高。 (1)促胰液素(secretin) : 酸性食物刺激小肠粘膜的 S 细胞分泌产生。高浓度长链脂肪酸也能引起促胰液素分泌。 作用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胰液, 2. 胃期胰液分泌 食物扩张胃,通过迷走-迷走反射,产生酶多、液体量少胰液; 食物扩张胃、蛋白质消化产物刺激促胃液素释放,间接引起酶多、液体量少胰液; 分泌量占5-10% 水多,富含碳酸氢盐。 胆囊收缩素:蛋白分解产物刺激小肠粘膜 I 细胞 分泌产生。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 引起胰液分泌以酶为主,还有促进胆囊收缩、 排放胆汁功能。 胆囊收缩素可加强促胰液素对胰腺导管的作用, 促胰液素可加强促胆囊收缩素对胰腺导管的作用 促胰酶素: 胰液分泌调节小结 嗅、视、咀嚼 中枢神经 迷走神经 胰腺分泌 胃窦 促胃液素 食物 胃体扩张 迷走神经 蛋白、脂肪 分解物 小肠粘膜 缩胆囊素 促胰液素 盐酸 二.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胆汁由肝脏细胞不断生成,经肝管到胆总管再至十二指肠, 部分储存与胆囊内,消化进行时排入十二指肠。 前者称为肝胆汁,后者称胆囊胆汁。 通过分泌胆汁还可排除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 (一)胆汁成份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