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肌的形态 肌的形态可概括为: 1.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幅度大; 2.短肌:多分布于躯干深层,收缩幅度小; 3.阔肌:扁薄宽大呈片状,多分布于躯干浅层,构成体腔的壁,除运动外,还有保护和支持体腔器官的作用; 4.轮匝肌:呈环形,分布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关闭。 三、肌的构造 * 第七章 运动系统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组成。成人的运动系统约占体重的60%(骨20%,骨骼肌40%)。 骨起杠杆作用, 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机体支架由骨和骨连接构成 人体骨骼分 颅骨 躯干骨 肢骨 骨的分类 第一节 骨 骼 (一)骨的构造 骨质 密质骨——质地致密,耐压,于骨表面 松质骨——海绵状,由骨小梁构成 骨膜 骨髓 黄骨髓 — 无造血功能 红骨髓 — 具造血功能 骨(外)膜—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 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 有再生和感觉的重要作用。 骨内膜 — 衬在髓腔内面和松质间隙内。 骨的化学成分 骨的发生和生长 有机质-骨胶原纤维 无机质-钙盐(羟磷灰石) 受年龄、性别、营养状况、活动方式的影响 膜化成骨-纤维膜内进入成骨细胞后形成的骨。 软骨成骨-软骨内形成骨化中心,后进入成骨 细胞形成的骨。 连接形式 直接连接 间接连接 (关节连接) 纤维连接 软骨连接 骨 连 接 2、骨的连接 活动幅度小 活动幅度小 相邻骨以结缔组织、 软骨或骨相连,活 动幅度小或不能活动 不能活动 关节面 纤维层 滑膜层 关节囊内两骨相迎面 含滑液的负压腔 滑液的性质与作用:人体大关节内呈弱碱性的透明淡红色蛋白状粘液,其粘稠性 -- 透明质酸的含量减少,滑夜的性能下降,被认为是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 关节囊 关节腔 第二节 骨骼肌 机体有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类。运动系统的肌是骨骼肌,受机体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全身共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分布和神经支配,所以每块肌都是一个独立的器官。 二、肌的分类 平滑肌 心肌 骨骼肌 肌肉 每块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主要由红色柔软的肌纤维构成,位于中央,有收缩功能。 肌腱由白色强韧的腱纤维组成,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骨面,无收缩功能。长肌的肌腱多呈条索状。阔肌肌腱常呈片状,称腱膜。 协同肌 完成同一动作的肌肉。 拮抗肌 产生相反运动的肌肉。 人体骨骼肌的分部 肌的辅助装置 (一)筋膜 1.浅筋膜(皮下筋膜) 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2.深筋膜(固有筋膜) 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也可分隔肌群,形成肌间隔。 (二)滑膜囊 为封闭的结缔组织膜,内有滑液。 位置:腱与骨面接触处。作用:减少摩擦。 (三)腱鞘 包围在肌腱外面的双层鞘管。 1.纤维层 深筋膜增厚形成。 2.滑膜层 分为内、外两层,内含滑液。 腱系膜和腱纽:血管神经出入处。 三、骨骼肌的特性 1.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展长性(因外力拉长)、弹性(外力消失回复)、粘性(肌肉中含胶质物质) 2.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1)显著高于心肌和平滑肌 (2)依赖于神经冲动的兴奋 2)传导性: 兴奋可在同一肌纤维上传导,但不能跨膜传 递,而且传导速度较快。 3)收缩性: 速度快、强度大、但不能持久 四、骨骼肌的收缩 1、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称 为等长收缩(肌肉两端固定,刺激时肌肉不能缩 短,仅张力可变。如加力握拳和试图举超出能力 的重物)。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 为等张收缩(肌肉一端固定,一端连接自由杠杆 动体,刺激时肌肉缩短,张力不变。如肢体自 由屈伸)。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1)单收缩 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2)强直收缩 肌肉受到连续刺激,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 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1)不完全强直收缩:在刺激频率较低时,描记的收缩曲线呈锯齿状。 (2)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 持久的收缩过程。 机制:强直收缩是各次单收缩的机械叠加现象(并非动作电位的叠加, 动作电位始终是分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院感考试题库分析报告.doc
- 药物应用护理绪言(SYSH)分析报告.ppt
- 院感培训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分析报告.ppt
- 药物与家庭用药6分析报告.ppt
- 院感学习分析报告.ppt
- 院感知识培训(高英桃)分析报告.ppt
- 药物与家庭用药分析报告.ppt
- 院内感染的控制和消毒隔离分析报告.ppt
- 药物制剂技术绪论分析报告.ppt
- 院内感染培训分析报告.ppt
- 岸基供电系统 第4部分:工频电源.pdf
- 人教版八下英语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_测试卷.docx
- 热带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木薯.pdf
- 草原防火阻隔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 渔用气胀救生筏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docx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大练兵语文试卷.docx
- 食品安全-花椒籽油 (2).pdf
- 2025年海博思创分析报告:储能集成“小巨人”,国内外业务进展可期.pdf
- 地理标志产品 宽城板栗.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