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工程防护措要点分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职业卫生工程防护措施 邹立海 2013.3 主要内容 职业危害种类 防尘防毒的法律法规要求 卫生工程基础 职业危害种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 矽尘:游离二氧化硅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煤尘:煤尘、煤矽尘 石墨尘:碳元素为主的矿物质(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石墨矿开采、碳素制品制造; 炭黑尘:含炭黑为主的粉尘,炭黑制备、橡胶制品、稀有金属冶炼; 石棉尘:石棉开采、耐火保温材料、建筑材料、刹车制动品制造; 陶瓷尘; 滑石尘:采矿、滑石粉加工应用; 水泥尘; 云母尘:云母开采、电器设备制造; 铝尘:采矿、铝提炼、铝制品; 电焊尘;铸工尘;其他尘 GBZ1-2010规定的粉尘职业接触限值:46+1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电离辐射: 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 X射线、 γ射线、 中子等 有毒化学物质 金属与类金属:铅、汞、砷、锰、镉、镍、铍、铊、钡、钒、铬、铀; 刺激性气体: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 有机化合物: 农药; 职业接触限值:339 (55)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类物质: 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五氯酚、硫酸二甲酯 (56) 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急性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溶血性毒物、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热裂解气)、氰及腈类化合物(丙烯腈)、农药、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等。 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单列) 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电场、 生物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铬、强酸强碱、紫外辐射、油彩、高温高湿 三氯甲烷、煤焦沥青、有机溶剂、棉麻皮毛与饲料粮食加工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强酸强碱,刺激性化合物,紫外辐射、电离辐射、三硝基甲苯、高温红外辐射、激光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危害因素 噪声;铬(铬鼻病);酸雾(牙酸蚀病) 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 防尘防毒的法律法规要求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高毒物品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规范、标准 家俱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2010 制革职业安全卫生规程 2011 革类加工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2010 汽车铸造作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硫化氢作业职业危害控制指南 火力发电厂职业卫生规范 2012 北京市印刷业 上海市汽车加油站 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防尘、防毒基本卫生要求 对粉尘、毒物,参照GBZ/T194的规定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 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应采取有效的密闭,通风和净化。设移动式防尘和排毒设备。 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应设冲洗设施;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应采用耐腐蚀、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 通风、除尘、排毒设施的设计: a)全面通风换气量累加。或仅按需要空气量最大的有害物质计算。 b)通风系统的组成及其布置应合理,考虑管道水雾凝结、积尘,混合后引爆、燃烧等因素,应设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c)采用热风采暖、空气调节和机械通风装置的车间,其进风口应设置在室外空气清洁区并低于排风口。进气和排气装置应避免气流短路。 d)确定密闭罩进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匀,防止粉尘外逸并不致把物料带走。 e)不宜采用循环空气:易燃易爆的粉尘、纤维;对于通风净化后粉尘、有害气体浓度大于或等于其职业接触限值的30%时;含有病原体、恶臭物质及有害物质浓度可能突然增高的工作场所。 f)局部机械排风系统排气罩的设计应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设计原则,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 g)输送含尘气体的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有适当夹角。管道应设置清扫孔。 h)按照粉尘类别不同,通风管道内应保证达到最低经济流速。 k)有毒有害气体应净化处理后排出;直接排入大气的,应根据稀释浓度计算排放高度。 1)含有剧毒、高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物质、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应排至建

文档评论(0)

琼瑶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