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论资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Wilkins通过对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证实了该模型。 Rosalind E. Franklin 1920-1958 被遗忘的英格兰玫瑰 Rosalind E. Franklin 1920-1958 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同时,Watson和Crick就提出DNA复制的可能模型。 其后在1956年A.Kornbery首先发现DNA聚合酶; 1958年Meselson及Stahl用同位素标记和超速离心分离实验为DNA半保留模型提出了证明; 1968年Okazaki(冈畸)提出DNA不连续复制模型; 1972年证实了DNA复制开始需要RNA作为引物; 70年代初获得DNA拓扑异构酶,并对真核DNA聚合酶特性做了分析研究。 完善了对DNA复制机理的认识 3、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的提出 以Nireberg等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确定了遗传信息以密码方式传递,每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代表一个氨基酸,到1966年,全部破译了64个密码子,并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在研究DNA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的同时,提出了RNA在遗传信息传到蛋白质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的假说。 1958年Weiss及Hurwitz等发现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 1961年Hall和Spiegelman用RNA-DNA杂交证明mRNA与DNA序列互补;逐步阐明了RNA转录合成的机理。 1968年,Nirenberg,Holley和Khorana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Nirenberg:破译DNA遗传密码; Holley:阐明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核苷酸序列,并证实了所有tRNA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 Khorana:第一个合成了核酸分子,并且人工复制了酵母基因。 中心法则 Crick于1954年所提出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 1954年首次 提出的“中心法则” 1970-1980年 的“中心法则” 21世纪后修正的“中心法则” 1961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并证实了操纵子(operon)作为调节细菌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 他们还推测存在一种与DNA序列相互补、能将它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带到蛋白质合成场所并翻译产生蛋白质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 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 指导作用。 Francois Jacob (Left), Jacques Monod (Center) Andre Lwoff (Right),1965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三、初步认识生命本质并开始改造生命的深入发展阶段 工具酶的发现和应用 1970年Smith等分离并纯化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 II;1972年,H.W.Boyer等相继发现了EcoR I 一类重要的限制性内切酶。 1967年,世界上有五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DNA连接酶,特别是1970年H.G.Khorana等发现的T4 DNA连接酶具有更高的连接活性。 1970年,Baltimore等和Temin等在RNA肿瘤病毒中各自发现了反转录酶,完善了中心法则,用于构建cDNA 文库。 1.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1970年Smith等分离并纯化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 II;1972年,H.W.Boyer等相继发现了EcoR I 一类重要的限制性内切酶。 1967年,世界上有五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DNA连接酶,特别是1970年H.G.Khorana等发现的T4 DNA连接酶具有更高的连接活性。 1970年,Baltimore等和Temin等在RNA肿瘤病毒中各自发现了反转录酶。 载体的发现及其应用 载体主要是小分子量的复制子如:病毒、噬菌体、质粒。 1972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P. Berg 等首次成功地实现了DNA的体外重组; pSC101质粒载体, ColE1质粒载体, pBR322质粒载体, pUC质粒载体, pGEM-3Z质粒,穿梭质粒载体, pBluescript噬菌粒载体etc. 在多克隆位点区(MCS)的两侧,存在一对T3和T7噬菌体的启动子,用以定向指导插入在多克隆位点上的外源基因的转录活动; 具有单链噬菌体M13或f1的复制起点和一个来自ColE1质粒的复制起点,保证pBluescript噬菌粒载体在有或无辅助噬菌体共感染的不同情况下,按照不同的复制形式分别合成出单链或双链DNA; 编码有一个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作为转化子克隆的选择标记; 含有一个lacZ基因,可以按照X-gal-IPTG组织化学显色法筛选噬菌粒载体的重组子。 LacZ编码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146个氨基酸的α-肽, IPTG(异丙基- 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该基因表达,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α-肽能与宿主细胞所编码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