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载体结合法 ②离子结合法: 载体:多糖类离子交换剂和离子交换树脂, 如DEAE-纤维素等。 缺点:结合力也比较弱,酶易脱落 (1)载体结合法 原理:酶分子上的功能团,如氨基、羧基、羟基、咪唑基、巯基等和载体表面的反应基团之间形成共价键,因而将酶固定在载体上。 ③共价结合法: 优点:酶与载体结合牢固,不会轻易脱落。 缺点:反应条件剧烈,往往不能得到比活性高的固定化酶,甚至酶的专一性等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交联法 原理: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使酶与酶或微生物 的细胞与细胞之间交联的固定化方法。 常用的交联剂有戊二醛等。 缺点:反应条件强烈,固定化酶的酶活较低; 优点:酶的稳定性提高。 最常用的交联剂是戊二醛,它的二个醛基与酶分子的游离氨基反应形成schiff碱,彼此交联: —CH=N-酶-N=CH-(CH2)3-CH=N-酶=N=CH- 交联方式 N CH (CH2)3 CH N N CH (CH2)3 CH N —CH=N-酶-N=CH-(CH2)3-CH=N-酶-N=CH- 交联法 常与吸附法或包埋法联合使用。如先使用明胶(蛋白质)包埋,再用戊二醛交联; 常在被交联的酶溶液中添加一定量的辅助蛋白如牛血清白蛋白,以提高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3)包埋法 网格型、微囊型 网格型中用的高分子有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和光敏树脂等合成高分子和淀粉、明胶、胶原、海藻胶和角叉菜胶等天然高分子。网格型包埋法是固定化细胞中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方法。 2、固定化酶的性质 一般酶活力下降,可在固定化反应体系中加入 抑制剂、底物或产物以保护酶的活性中心。 (1)酶活力的变化 (2)酶稳定性的变化 ①操作稳定性,半衰期在1个月以上,可以认为 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 ②贮藏稳定性; ③对蛋白酶的稳定性。 ④热稳定性 (3)酶学特性的变化 底物专一性、 最适pH、 最适温度、 米氏常数 最大反应速度等,均可能发生变化。 填充床反应器 第五节 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一、固定化细胞法生产6-氨基青霉烷酸 技术路线 E.coli 斜面 固定化细胞(颗粒状) 青霉素G 转化液 滤液 细胞 6-APA 培养 明胶包埋-戊二醛交联 过滤 抽提 填充床式反应器 二、固定化酶法生产L-氨基酸 营养、药物、增味剂等; 技术路线 DL-氨基酸 氨基酰化酶 水解 N-乙酰-D-氨基酸 N-乙酰-DL-氨基酸 L-氨基酸 乙酰化 消旋 氨基酰化酶:离子交换法,DEAE-葡聚糖载体, 填充床反应器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酶学实验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酶的来源和生产 第三节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第四节 酶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酶的特性 酶: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酶促反应(酶催化反应) 独特特点:①催化效率高;②专一性强;③反应条件温和;④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 一般特点:①能加快反应速度;②降低反应活化能;③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④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 1961年按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将酶分成6大类: ①氧化还原酶类; ②转移酶类; ③ 水解酶类; ④裂合酶类; ⑤异构酶类; ⑥合成酶(或称连接酶)类。 二、酶学实验技术简介 ④有机相中酶反应的研究; ①酶的分离、提纯、大批量生产及新酶和酶的 应用开发; ②酶和细胞的固定化及酶反应器的研究 (包括酶传感器、反应检测等); ③酶生产中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及遗传修饰酶(突变酶)的研究; ⑦模拟酶、合成酶及酶分子的人工设计、合成的研究。 二、酶学实验技术简介 ⑤酶的抑制剂、激活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⑥抗体酶、核酸酶的研究; 第二节 酶的来源和生产 利用微生物生产酶的优点是: 一、酶的来源:主要是动植物和微生物 ③微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各种遗传变异的手段, 能培育出新的高产菌株。 ②微生物繁殖快、生产周期短、培养简便,并可以通过 控制培养条件来提高酶的产量; ①微生物种类繁多,动植物体内存在的酶,几乎都 可从微生物中得到; 二、酶的生产菌 1、对菌种的要求: (4)能利用廉价的原料,发酵周期短,易于培养。 (3)稳定,不易产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