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染与传染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与传染的区别: 传染属于感染的范畴,而感染不一定有传染性 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过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胃酸、溶菌酶等)清除 无症状 不一定获免疫力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分为三种状态 ◆带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特点: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 暂时携带者:<3个月 慢性携带者:>3个月 乙肝慢性携带者:>6个月 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 ◆最常见 ◆定义: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积极因素: ◆多数:Ab产生清除病原体,防止流行扩散。 ◆消极因素:形成病原携带,作为传染源。 ◆显性感染定义: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后免病力持久的疾病有: ◇麻疹、甲肝、伤寒等 病后免病力不持久的疾病有: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五)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单纯疱疹 ◆疟疾 ◆结核 ◆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是: 潜伏性感染潜伏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 ◆病原体的致病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侵袭的能力。病原体通过: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发挥侵袭作用。 例如: ◆ 钩端螺旋体直接侵入人体 ◆ 霍乱孤菌:分泌肠毒素 ◆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有抑制吞噬作用的能力 ◆ 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能表达受体和肠细胞结合,称为定植因子。 (二)毒力: ◆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以白喉、破伤风和肠毒素养为代表。 外毒素与靶器管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起作用。 内毒素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代表的脂多糖为代表。 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 (三)数量: 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如:HBV 不同传染病: ◆伤寒为10万个菌体可致病 ◆菌痢为10个菌体可致病 (四)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 转归的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 水、食物传播 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 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而传播。 血液和体液传播 母婴传播 土壤传播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易感人群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 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