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震撼中国.doc
                              震撼中国·512汶川大地震专题
    原载《财经》/ 总第212 期出版日期:2008-05-26
    多难兴邦与制度建设
    震撼中国
    逝者:汶川大地震遇难者
    震撼中国。目击篇:“5.12”劫难
    震撼中国。救援篇:举国救灾
    震撼中国。救援篇:水陆空总动员
    震撼中国。科技篇:看不见的战线
    震撼中国。科技篇:阻断灾害链
    震撼中国。防疫篇:扼制瘟疫
    震撼中国。经济篇:经济:局部颤动
    震撼中国。经济篇:银行:多重风险
    震撼中国。经济篇:股市:寻找方向
    震撼中国。经济篇:保险:不能承受之轻
    震撼中国。经济篇:农业:震情无关粮价
    震撼中国。经济篇:电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震撼中国。经济篇:电信:脆弱的应急通信
    震撼中国。经济篇:交通:“生命线”重创之后
    震撼中国。经济篇:地产:“余震”难息
    震撼中国。经济篇:石化:信心受损
    2008年的凤凰涅槃
    地震七日
    转型期中国遭遇的这场最大灾难告诉了我们什么?
    作家钱钢2006年再版《唐山大地震》时,重新撰写了序言,开篇是:“本书
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
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
    一语成谶!
    2008年5 月12日下午2 时28分后,当人们突然想起唐山大地震时,汶川大地
震已经刷新了1949年以来中国地震史的纪录。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速报震级为里氏7.8 级。六天后的5 月18日晚,又把震级
修订为里氏8.0 级。最大烈度达11度,重灾区的范围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人
口达500 万。截至5 月23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55740 人遇难,292481人受
伤,失踪24960 人。
    汶川大地震,其强度、烈度,其灾害的广泛性、复杂性、叠加性、破坏性,
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在整个21世纪,它注定成为一次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
    和所有国人一样,《财经》编辑部同仁在巨灾不宣而至的瞬间,也曾感到茫
然、迷惑、无助。惟有受职业责任感驱使,立刻派出第一批记者,在当天傍晚登
上班机,飞重庆、转成都,连夜奔赴震中。
    由于公路中断,第一批记者一行三人,途中辗转两天,终于在5 月14日夜,
徒步进入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此后,编辑部又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记者,陆
续抵达绵阳、北川、青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用文字、用图像、用声音,更
用心灵,记录了灾区的日日夜夜。
    在报道的过程中,不尽的悲哀和泪水为汶川奔流,语言的苍白已无力描述大
自然的子民所承受的创痛。造化弄人;巨灾提醒人们必须重新设定人与自然的关
系,它让人们知道,应该如何以一种悲悯之心,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
身。
    与此同时,我们亦深知,媒体的责任是迅即发现新闻,告之公众,并站在更
高的历史维度上思考现实。巨灾发生后,从政府到民间的反应,都体现出民族的
进步和文明的生长。古语道:“多难兴邦”,但惟有由激情而反思,由反思而行
动,把整个社会向善的愿望通过制度的演进引入固定的轨道,我们的进步才会是
真实的、可持续的和可复制的。当挥别过去、创伤平复,灾难于是会成为民族复
兴的契机。
    谨以此组报道,表达我们对汶川大地震死难者的哀悼;并期待在地震的废墟
上,公民和社会、政府和体制,获得全新的成长。
    ——编者
    多难兴邦与制度建设
    胡舒立
    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落实到专门机构、
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有史以来就灾害不断,近年来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从SARS到禽流感,从
年初的冰雪之灾,到本月的汶川大地震,大灾频仍,旱涝台风亦连年肆虐。诸灾
之中,尤以此番汶川大地震最为惨烈,令国人世人心灵震撼,激情涌动。
    有道是“多难兴邦”。过去的两周,举国哀恸,国人对此古训必是感慨良多。
    但是,多难并不必然兴邦。当我们由激情而思索,由思索而行动,从大规模
的救人赈灾,转为更大规模的灾区重建,进而转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减灾防灾,我
们仍需不懈地探索和建立崭新的巨灾防范体制。
    答案越来越清晰:中国需要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权力与责任明晰的、
落实到专门机构、中央与地方分工明确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注重未
雨绸缪,注重科学专业,注重多方配合,尤其注重可执行性。数万骤然逝去的生
命再度警示我们,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何等重要和迫切!
    这一体系必须对自然灾害区分轻重缓急,界定政府和民间的责任,并且有全
社会的广泛参与。
    这一体系当能对巨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