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智能化集成系统(IIS:Intelligented Integration System)
1系统概况
智能化集成系统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应完全支持IIS.DIA智能化集成数控整合平台技术架构(IIS.DIA: Intelligent Integration System Data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对建筑(或建筑群)内所有智能化、安防及能耗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丰富建筑的综合使用功能和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确保建筑群内所有相关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从而为建筑内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
2设计依据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标准(GB/T 20299-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GB/T 16656-2008)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系列(2010年版)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7)
《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16260.3-2006)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国家标准》系列(2008年版)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3
×××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应遵循“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集成模式:应采用分布式集成模式,即三层集成模式:设备层系统集成、控制层系统集成、应用层系统集成。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设计思路:应遵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和“从上而下设计、从下往上实施”的原则,对被集成的子系统提出设计要求和接口协议界面要求,采用的接口互联通信协议应是国际或国家标准接口协议(如OPC、BACNET、MODBUS、 LONWORKS、API、TCP/IP、RS485/232、ODBC等)。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核心设计技术:完全支持IIS.DIA智能化集成数控整合平台技术架构,在核心管理中心构建本项目的IIS.DIA数据整合平台。
4工程范围
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的范围包括如下子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供配电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电梯管理系统、冷机群控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包括门禁、考勤、消费一卡通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门禁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
5智能化集成整体架构
1.集成架构
×××智能化集成系统考虑到以后系统扩展的需求,智能化集成系统由独立于其他各子系统的第三方集成软件平台实现。多级智能化集成系统之间实时数据、控制命令的传输采用基于TCP/IP的开放式IIS.DIA技术架构采用了平台化的设计思路,流程优化、先进。IIS.DIA架构通过从各个智能化系统独立的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抽取、转换、集成、装载等数据整合以及数据的更新和校验,实现了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其核心思路应满足以下要求:1.标准化基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实现对系统框架设备数据对象定义通讯规约以及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化
2.平台化采用标准体系的设计架构,保证可靠性、标准性和开放性。
3.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合法性认证机制数据安全机制4.构建集成管理的数据仓库建立信息服务中心
6智能化集成功能需求
6.1基本功能
智能化集成系统在集成各智能化子系统的基础上,作为智能建筑中最核心的信息应用管理平台,要求必须但不限于达到以下功能:
开放的通用接口
系统采用高效的通用接口技术,通过特定的系统交换层面和标准的通讯协议,无缝兼容不同子系统。可以转换多种协议,如:OPC、BACNET、MODBUS、 LONWORKS、API、TCP/IP、RS485/232、ODBC等
集中的监视和管理
系统通过先进的动态缓存和发布/订阅技术,具备允许网络上的任一工作站通过一致的软件界面对各子系统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运行状态进行高性能的实时监测、采集.同时,使用者可根据权限设置在电子地图上实现对设备的操作管理。
简单、直观的电子地图
系统必须采用电子地图的形式显示各个子系统、设备及各楼层信息,使用者操作界面简单、友好。并为使用者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组态工具及丰富、可维护的基本图型库,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