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和太平天国动乱促使清政府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可是30年的努力因为日本的侵略而付诸东流! 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呼吁革命; 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在1900年八国(英、日、法、意、美、德、俄、奥匈帝国)会联合起来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性质)义和团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慈禧太后宣布新政(1901)内容主要有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机构改革。例如1906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又设立商务部、民政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等。 军事上:清政府废武科,裁汰绿营,大量编练新军(新式陆军)。 文教上,结束科举,出现了办学热潮 此外,清政府宣称要实施宪政。(P64) 新政能否挽救清政府?(完)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第14课 古老的中国与日本本来是友好邻邦,尤其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况且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日本也是一个和中国一样面临着外来侵略的严重危机的弱小国家,但是现在日本为什么会发动对华战争并且最终取得胜利了? 19世纪50年代吉田松阴主张:“急修武备,一俟船坚炮足,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 19世纪70年代西乡隆盛主张:“将希冀内乱之心转移于外”,计划侵略台湾和朝鲜。 19世纪中后期明治政府制订“大陆政策”:“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思考一: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与此同时,中国是什么状况? (2) 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直接原因) 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1)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制定了大陆政策。 (根本原因) 日本 朝鲜 2 满蒙 3 中国 4 台湾 1 亚洲乃至全世界 5 实质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大陆政策 1894.7.25 1894.9.15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主动请求歼敌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1894.11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探究一: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探究一:甲午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1、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⑴、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 ⑵、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中国社会发生变革 ⑴、清政府被迫改革,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⑵、 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3、列强在远东矛盾尖锐,俄国为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纠和德国、法国“干涉还辽”。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日本 广州湾 两广 法国 威海卫、香港新界 长江流域 英国 强占旅顺、大连湾 整个北方 俄国 占领胶州湾 山东 德国 租借地 势力范围 国家 2005年4月审核的《新日本历史教科书》这样阐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都是因为东亚的这种国际形势” 这样的阐述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材料解析一 1895年,题于京城城门: 万寿无疆, 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 ——《闻尘偶记》 1894年适逢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自大内至园, 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