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1) 孟郁莎 邱天晴 曲折迂回的改版道路 1998年6月1日, 《走近科学》栏目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正式开播。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 下设《科学·生活》、《科学·关注》、《科学·人物》等几个子栏目,其节目形态是板块状的。但节目的制作方式中规中矩,收视情况亦是不温不火。 2001年7月9日,《走近科学》并入刚刚开播的央视科教频道,并进行了第一次改版, 取消了原来的板块式结构,代之以每期一个主题的通版结构。 2003 年,节目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板块式结构。 至此, 节目虽几经调整,但走的都是科技专题片的路子, 以报道国内外重大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为主, 收视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看似向前发展的上升趋势 面临被淘汰的危机,2004年2月,《走近科学》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版之路。改版后其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即以戏剧化的故事为载体, 用故事的元素来结构节目,力求情节引人入胜、分析细致入微, 把科学道理拆解开来, 用浅显、通俗、直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事实证明, 这次改版效果显著, 最明显的表现便是《走近科学》的收视率明显上升, 甚至多次位居科教频道各栏目收视率的首位。 但是…… 癔病万能:对医学怪谈类现象,结论常常是当事人有心理问题,患有癔病 当出现怪状又查不出病因的时候,就到了心理专家出场的时候了。2006年《走近科学》有一期讲78岁老奶奶突然怀孕,且符合怀孕的相关外在症状,节目在花大篇幅探讨人类怀孕的年龄界限后,医生否定了怀孕的事实,最后只能认定是老奶奶患有转移性癔病,心理认定自己怀孕了,其他表象都是心理作用影响了生理反应,肚子变大也只是发胖而已。2006年还有一期节目称一个妇女5年没有进食,只靠喝水维持生命,居然身体无碍,一番探究之后,专家认为是当事人谎称没有进食,纯粹是癔病幻想而已。对于这类节目,有观众吐槽称节目干脆改名叫《走进癔病》得了。 神奇熊猫犬:在专家探索动物杂交的可能性之后,节目最后揭晓称这是一只染过色的松狮 2005年播出的一期《揭秘熊猫犬》也许可以在走近伪科学系列排行榜中占得前排。该期节目称成都警察接到走私大熊猫的报警,发现这只熊猫长得很像狗,于是记者开始对这只像狗又像熊猫的动物进行揭秘。其中动物专家一本正经地解释称这可能是发情期的熊猫和狗交配后产生的基因突变,但记者向熊猫养殖中心的人员求证,却被告知熊猫择偶是很严格的,决不会与狗交配。扑朔迷离之后,节目结尾揭晓真相:这是一只被染过色的松狮。 《走近科学》的问题:“泛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故弄玄虚的拍摄手法。 从选题来看, 《走近科学》摒弃了原来的“五科”(科技部、 科学院、工程院、大学、国防科工委)来源, 而多选择一些奇闻异事,这样一来, 故事的最大要素——悬念具备了,但同时也陷入了为奇而奇、为怪而怪的误区。 从讲述方式来看, 《走近科学》也有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嫌疑: 背景音乐诡异恐怖, 刻意营造一种神秘惊悚的气氛;解说词故弄玄虚, 着实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再配合着让人一惊一乍的镜头, 一切都在反复渲染着故事的神秘感。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的稀松平常的小事常常被扯成两三集的篇幅。如此兜兜转转几经反复之后, 不仅揭开的谜底呈现的结果再平常不过,而且节目对一些离奇事件的解释也过于潦草和敷衍,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与“科学”二字相差十万八千里。 问题本质 综观《走近科学》的改版经历和收视率沉浮记录,可以看出《走近科学》节目故事化背后最大的推手——收视率。 从表面上看,收视率仅仅是一个数字,但在当下电视媒体商业化的大背景下, 对电视从业者来说,收视率又绝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它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节目的命运和走向。 换句话说, 《走近科学》过度的故事化正是过度追求收视率的一个必然结果。 但是,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 收视率提供的数字只能记录下观众看不看这个节目、 有多少观众看这个节目, 而没有记录(或无法反映) 观众对这个节目是否满意, 如何评价。 《走近科学》通过讲述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故事,的确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观众, 但过度追求故事化,也引发了诸多不良后果,导致节目社会责任缺失,从而走向泛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误区。长此以往, 这种过度的故事化策略必然会影响节目的品牌和未来发展。 绿色收视率 面对不少电视节目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收视率的错误倾向,中央电视台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和口号。 按照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的阐释,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 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 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 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 坚守品味,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 即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 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那么,问题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香港电影简史年表.docx VIP
- 临床免疫学检验: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ppt VIP
- 项目生命周期与项目管理过程课件.pptx VIP
- GB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docx VIP
- 大模型时代的具身智能.pptx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五中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pdf VIP
- 戏剧教育与戏剧表演技巧培训.pptx VIP
- 新药研究与开发技术 课件全套 第1--7章 概论、新药的发现研究---新药选题与信息利用.pptx
- 2025年中国智慧停车行业研究报告-鼎帷咨询.docx
- 《AI时代新机遇》AIGC如何为教师赋能培训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