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学杨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祥解.ppt

食品工艺学杨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祥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与控制 Food Deterioration and its Control 2.1.2 食品原料自身的生理生化特性 果蔬的成熟与衰老,休眠与生长 肉类的成熟 粮食的后熟与陈化 2.1.3 害虫和啮齿动物 害虫:主要有甲虫类、蛾类、螨类。 啮齿动物:鼠类。 化学性变质:只能降低不能完全抑制。 物理性变质: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避免。 微生物变质: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因素。 3.4.2 其他因素控制 压力:影响罐藏食品保藏的重要因素 产生跳盖,降低密封性,造成侵染机会,导致腐败 产生物理性瘪罐或胀罐 湿度:对干制品和糖制品影响大 吸湿返潮 使水导致食用品质下降 物理化学因素 存在带电颗粒,易发生吸附和沉淀过程(饮料中容易发生) 4. 栅栏技术(hurdle) 1976年德国肉类研究中心的Leistner提出 将食品防腐的方法与原理归类,称其为栅栏因子 栅栏效应 栅栏因子单独或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防止食品变质的栅栏,使食品中的微生物不能逾越这些栅栏,因而食品是稳定和安全的. 应用 微生物控制 食品加工、保藏工艺改进 新产品开发 目前在肉类加工、果蔬贮藏加工、粮食贮藏与食品包装中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 5. 食品保存期限和食品标签 5.1 食品保存期限 定义: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后,至其丧失商品价值或食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 可划分为保质期和保存期. 保质期:最佳使用期,在规定的保藏条件下,能够保持食品优良品质的期限 保存期:推荐最终食用期,在规定的保藏条件下食品可以使用的最终日期 5.2 食品标签 定义: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 标签应遵守的原则 标签的内容,不得以欺骗性的方式描述产品 不得用暗示性语言、图形、符号与其他产品混淆 内容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相应产品标准规定 内容准确、科学、通俗易懂 标签标注的内容 必须标注内容(八项): 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与固形物含量、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志与贮藏指南、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和特殊标记内容 推荐内容 批号、食用方法、热量与营养素含量 允许免除标记内容 产品标准明确规定保质期在18个月以上的,进口食品可以不标注制造者名称、地址和产品标准号 * 水分活度来保藏加工中的应用 各种食品在一定条件下都各有其一定的水分活度,各种微生物的活动和各种化学反应与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一定的Aw值,只要计算出微生物、各种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所需要的Aw值,就可能控制食品加工的条件和预测食品的耐藏性。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活动及各种化学反应的关系(宁正祥,食品化学P291) 利用降低水分活度的办法保藏食品: 食品干制 食品的腌制 * 美拉德反应与氨基化合物与糖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胺类物质与盐基性氨基酸,反应活性以木糖最强,双塘最低 褐变速度虽温度升高而增加,Q10=3-5 食品水分含量高加速反应,干制品受潮时容易发生 碱性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扬、光线易导致发生 控制措施:温度、水分活度、pH控制、惰性气体充填、控制转化汤亮、添加防褐变剂 抗坏血酸为抗氧化剂,脱氢抗坏血酸与氨基酸发生反应形成红褐色物质; 缺氧条件下形成糠醛并进一步缩合为褐色物质 与Ph、温度密切相关2.0-3.5 * 化学变质,只能降低,不能消除 物理变质,对食品保藏无显著威胁 微生物活动,显著影响食品保藏 * 盐、糖、醇等 .质构要素 质构所代表的是那些能被手指、舌头、上鄂或牙齿所体验到的食品质量。食品质构的范围极其广泛,若偏离期望的质构就是质量缺陷。 我们希望口香糖非常耐嚼,饼干或土豆条又酥又脆,牛排咬起来要松软易断。消费者通过挤捏甜瓜和面包来判断质构,因为它反映了产品的成熟度或新鲜程度。在实验室里,我们还有更精确的测定方法。 … … 3.风味要素 前面已经提到,风味包括口味和气味,非常具有主观色彩,因此难以测量,常常导致质量鉴定人员之间的不同看法。这种差异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人们辨别口味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而且即便都能辨别,个人喜好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地方,人们喜欢味道浓重的鱼肉,而有的地方,这种鱼肉则不为人们所接受。 … … 2.2.1 酶的作用 氧化酶类(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多酚氧化酶:褐变; 脂氧合酶:分解脂肪酸,产生游离基,变色和变味 抗坏血酸氧化酶引起贮藏过程中果汁的褐变 脂酶 水解酯键的酶,如大豆中的胰脂酶、大豆中的脂酶等,使脂肪分解产生酸败。 果胶酶: 植物性产品中,影响产品质构,主要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果胶裂解酶 2.2.2 非酶作用 美拉德反应引起的褐变 焦糖化反应 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酚类物质与金属离子反应 2.2.3 氧化作用 脂肪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