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分析报告.ppt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资源网 第 二 单 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知识检验1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 ①北宋 ②辽 ③金 ④西夏 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注 1、北人南迁带来人口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少战乱、社会环境安定 知识检验2 1.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知识检验3 1、南宋时,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是: A、东京 B、大都 C、临安 D、洛阳 2、宋朝时的“瓦舍”指的是: A、农村的娱乐场所 B、城市的娱乐场所 C、农村的集会场所 D、城市的集会场所 3、宋朝地主靠 A、剥削自耕农为生 B、剥削半自耕农为生 C、剥削佃农为生 D、剥削工匠为生 知识检验5 1.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2.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 A、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C、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 * *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北师大版 考点梳理 阿保机 元昊 阿骨打 ·北师大版 宋真宗 寇准 1004年,澶渊之战 1005年,澶渊之盟 ·北师大版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辽 北宋 金 南宋 西夏 西夏 C C 民族 政权 建国 时间 民族 杰出 首领 都城 与宋的 重大事件 辽   金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 保机 上京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1115年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郾城大捷 宋金议和 宋夏议和 与宋有关的重大事件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 北方战乱频繁 南方相对安定 人口南迁 经济萧条 经济发展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B B ·北师大版 士 农 工 商 瓦舍 元旦、 寒食 冬至 张择端 ·北师大版 成吉思汗 忽必烈 1279年,元统一全国。 ·北师大版 中书省 ·北师大版 知识检验4 1.元朝时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新民族是( ) A.蒙古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2.元朝为了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建立的对后世 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是( ) A.行省制度 B.八旗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省六部制 3.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 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 ②马可·波罗来华 ③回族形成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2014中考】 ·北师大版 毕昇 ·北师大版 黄道婆 《资治通鉴》 “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后人评价 战国至五代末 黄帝到汉武帝 起止 以年份为线 以人物为线 线索 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通史 体例 司马光 司马迁 作者 《资治通鉴》 《史记》 书名 两大史学成就对比表 成书时间 北宋 西汉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 B D ·北师大版 应用示例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中的“苏湖”是指什么地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苏州、湖州 水稻 (2)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经济重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