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罗花属植物的微形态的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罗花属植物的微形态研究 摘 要 山罗花属植物为一年生半寄生草本植物,产北半球,全世界约20种。 该属植物因叶和苞片等形态变异较大,在分类处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关山罗花属植物的研究,国外主要在生化、生理及生态等方面做过一 些工作;国内除植物志对该属国产种类进行分类记载外,仅对山罗花进 行简单的生药鉴定研究。因此,山罗花属植物缺乏系统研究资料。本研 究以山罗花属植物13种4 变种为研究材料,通过运用光镜、扫描电镜、 统计分析和野外调查等方法,从微形态特征等方面对山罗花属植物进行 了详细的研究,为探讨山罗花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对环境的适应机 制以及半寄生特征机理提供有效的实验证据。研究结果如下: 1.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山罗花属13种及4 变种植物的 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垂周壁 为浅波状、波状、深波状和重波状;气孔器为无规则型,通常仅分布在 下表皮,只有Melampyrum pretense, Melampyrum cristatum 和Melampyrum arvense 三种植物的上表皮上有无规则型的气孔器分布。该属植物的上下 表皮有非腺毛和腺毛的分布,其中下表皮腺毛多于上表皮;扫描电镜下 非腺毛具瘤状突起的纹饰;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光滑、浅波状或波状; 角质膜具条纹。细胞垂周壁式样和气孔器特征等微形态性状在种间存在 一定的差异,为探讨该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有价值的性状依据。 2.对安徽产山罗花和天柱山罗花 2 种 4 居群的 15 项形态特征进行了 数值分析表明,形态性状在 2 种 4 居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居群 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小到大排列为:天柱山居群(天柱山罗花)、天 柱山居群(山罗花)、黄山居群(山罗花)、鹞落坪居群(山罗花);天 柱山罗花与山罗花种间所有形态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山罗花 的 3 居群间仅有部分形态性状达到极显著水平;以 15 项形态特征为基 础的 Q-聚类分析可以把天柱山罗花和山罗花明显聚为两类,R-聚类分析 发现了强正相关关系、弱正相关关系、弱负相关关系的性状。因为天柱 山罗花与山罗花 15 项形态性状差异显著,进一步证明新种天柱山罗花 成立;山罗花居群的性状差异与地理分布距离没有明显相关性,这种变 异可能与生境的差异有关。 3.对山罗花属 13 种植物的的叶和苞叶等形态特征进行了数值分析。 结果表明:山罗花属植物存在广泛的变异性;形态性状在 13 种植物间 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 Q-聚类分析可以将所研究的 13 种植物分为显著不同的 3 类。 4.通过对安徽产山罗花属 2 种植物的根、吸器、茎和叶的解剖结构 研究表明,山罗花和天柱山罗花根部均表现为木质部发达,韧皮部退化; 吸器由大量薄壁细胞和长形螺纹导管组成;茎节间中央被宽阔的髓所占 据,薄壁组织发达;叶片内叶肉组织具有发达的胞间隙等,但两者在栅 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中脉在远轴面的隆起程度和导管的数目等方 面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山罗花属;形态;微形态;数值分析;解剖 Studies on Micromorphology of Melampyrum L. Abstract Melampyrum L. is a genus of annual hemiparasitic herbaceous plants, consisting of about 20 speci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variation in certain characters, especially in leaf and bract morphology, and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disposal of taxon. So far, some work carried on by oversea scientists were focused on biochemistry physiology and ecology of Melampyrum

文档评论(0)

hblybd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