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层次关系,整理出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有助弄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现状。而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中的概念、范畴历史源流的梳理,把各种概念、范畴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空下进行比较,
有助于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历史演进过程,只有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才能预测未来。
“亢害承制”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是用五行关系以阐释自然、人体中的常变
机制。其最早在《内经》中用以解释“六气”之制约关系,唐王冰用自然之象加以说明,到
宋代刘温舒将运气用以论病开始,“亢害承制”逐步从自然之理演变成为医学之理。金代刘
完素首先将其引入到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元代王履进一步用以说明人体内在的五脏病机,明
代虞抟拓展用以说明人体的情志、邪气、疾病传变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李中梓、周之干将其
引入到中医治疗学中,成为中医临床治疗重要法则;清代周学海总结认为其可应用于运气、
物性、病因病机、治疗、组方各个方面。而在现代教材中“亢害承制”即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解释五行关系协调的内在机制,也是《中医运气学》中运气与医理相关的重要内容,是中
医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多种协调平衡机制的重要工具。
总之,从时空的角度来看“亢害承制”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最早单纯用以说明六气
之变,成为说明自然、人体多种关系的重要方法,在中医理论体系的空间层次不断提高,整
体内容在传承的同时发生了演绎变化,反应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07.
[2]潘桂娟,杨威,张宇鹏,等.关于中医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 50 周
年论文集.2005:63.
《伤寒杂病论》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
于佳宏 张松 郭华 (*通讯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源头,而《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
临床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撰写势必会受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现通过分别比
较《伤寒论》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的中医学理论的学术思想,对比、
分析、归纳、总结出《伤寒杂病论》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所采用的方法
有文献搜集法、文本对比法、逻辑分析法、数学推理法等。遵从理、法、方、药的临床诊疗
思路,研究《伤寒杂病论》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察方法、治法
治则、方药配伍、预后转归等方面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105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而《伤寒杂病论》
作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巨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然而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毫无学术渊源关系,认为《伤寒
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在于《汤液经法》,与《黄帝内经》无关。虽然《伤寒杂病论》中的一
些方剂可能源于《汤液经法》,学术可能渊源于《汤液经法》,但是《伤寒杂病论》是集理、
法、方、药为一体的临床诊疗体系,其理论体系如此之完备,而且验之临床如此之有效,所
以很难想象《伤寒杂病论》没有继承中医学理论如此之详备而且影响后世如此之大的《黄帝
内经》。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明确指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内经》与《伤
寒杂病论》是源与流的关系,《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
治法、方药配伍、四气五味、刺法灸法等理论构成了《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现从理、法、方、药的角度具体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
展。
1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1 《伤寒论》六经病辨证理论体系
《伤寒论》最重要的学术成就是针对伤寒外感热病所创立的六经病辨证理论体系,而
这理论渊源主要来自《素问·热论》。诚然,六经辨证源自《黄帝内经》 81 篇医论中,《热
论》、《刺疟》、《刺腰痛》 三篇用的均是六经辨证论治。但是,《素问·热论》可以说是针对
伤寒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的萌芽。《素问·热论》和《伤寒论》均以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来命名伤寒外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