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证据法与中国文献学-简本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重证据法与中国文献学 杨立权 2014.10 纲要 1.二重证据法与文献学 2.三重证据法与文献学 3.多重证据法与文献学 1.二重证据法与文献学 1.1 金石学:二重证据法的原型 1.2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再现 1.3 陈寅恪:二重证据法的推阐 1.4 考古学:二重证据法的西源 1.5 傅斯年:二重证据法的实践 问题 其一、二重证据法自王国维始? 其二、二重证据法是地道的“国货”? 其三、二重证据法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创新性标志? 其四、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研究中体现出不言而喻的普适性价值? 1.1金石学:二重证据法的原型 汪啟明,《“二重證據法”不始於王國維論》,《經學研究集刊》 2010年10月第九期,第55~98页,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凡甲骨刻辞,彝器款识,碑版铭志及一切金石、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者”均属金石学。(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序》,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年,第4 页) “二重证据法”与金石学 “金石学者。以文字为主干。而历代文字之赖以流传者。则始于甲骨。次用陶玉。渐次用木。最后用金石。……”(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上·序》,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第1 页) “宋以下之刻本钞本书,不问为新出,为旧有,书本材料也,一也;金石、甲骨、竹帛、书画、六朝唐人钞本书,以及一切有资考订之材料,古物材料也,二也”。(于大成:《二重证据》,《理选楼论学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 1.2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再现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1-3 页) “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 “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见之金石书籍。于学术有大关系者。尚不与焉。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今将此二三十年发见之材料。并学者研究之结果。分五项说之。”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惟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即继以永嘉之乱。故其结果不甚著。然同时杜元凯注左传。稍后郭璞注山海经。已用其说。而纪年所记禹益伊尹事。至今成为历史上之问题。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一)殷墟甲骨文字(1899年发现) (二)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 (1901年发现) (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1900年发现) (四)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1909年始为世人所知) (五)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1901年发现)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1.2 陈寅恪:二重证据法的推阐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冶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着,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 陈寅恪论 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自昔大師鉅子,其關係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繼先哲將墜之業,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之未逮。故其著作可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然詳繹遺書,其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二重证据法”的要义 一曰取地下之寶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於考古學及上古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相互補正。凡屬於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相互參證。凡屬於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二重证据法”的意义 此三類之著作,其學術性質固有異同,所用方法亦不盡符會,要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著以軌則。吾國他日文史考據之學,範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此先生之書所以為吾國近代學術界最重要之產物也。 二重证据法与三代世系 “《史记》所述商一代世系,以卜辞证之,虽不免小有舛驳而大致不误,可知《史记》所据之《世本》全是实录,而由殷周世系之确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