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清末民初的代议政治形式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清末民初试行的代议政治模式 刘亚东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3级政治史方向研究生) 摘 要:清末民初中国进行了代议政治的尝试。通过对晚清资政院和民国首届国会议员的社会结构、议会中表现出的种种冲突和其最终夭折的结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两个全国性的代议机构中的议员成分均以“士”为主。中国有着一种独特的“绅士公共空间”这对于议会辩论、公共精神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多元的社会力量对于政治的参与,并不足以支撑代议政治,而出现各种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集团间的斗争,尽管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治模式,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毕竟是推动了历史的潮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代议政治;发展模式 一、晚清资政院:绅权与君权之间的博弈 清末,朝廷实行了预备立宪改革,宣统二年(1910年),资政院正式开院,按照预备立宪的安排资政院属于预备国会,或者说“准国会”,正式国会拟于1917年召开。不过,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代议机构。 (一)议员结构 根据宣统元年七月初八日(1909年8月23日)颁行的《资政院院章》第二章“议员”的规定,资政院议员由下列各项人员年满三十岁以上这者选充:(1)宗室王公世爵;(2)满汉世爵;(3)外藩(蒙、藏、回)王公世爵;(4)宗室觉罗;(5)”①的特征,但除了贵族一类外,其他各类议员的构成大体相当,都属于中国传统“士”的范畴,其中上层绅士的比重远远大于下层绅士,细微的差别在于,钦选议员中,进士的比重比较大,而民选议员中,举人、贡生和下层绅士的比重比较大,但进士的人数也不少。虽然,当时已经废除了科举制,但是在议员结构中,有功名的“士”依旧占据了较大比重,说明传统的阶层结构还并未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 资政院议员具有同质性,缺乏多元的制衡力量。当然,光凭议员构成的同质性并不能说明清政府搞不成宪政。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同样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意愿,并且中国传统士大夫有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实际上,在资政院开会讨论中,许多议员也体现出了这种精神。但回到当时正处于近代转型时期,由一个君主专制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如果缺乏多元的制约力量和利益集团,一种正常政治下的议政模式并不一定能够促成这种转型。在资政院议员的构成当中,除了满族贵族之外,大部分人都可归为中国传统的士大夫范畴,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②他们的诉求除了个人利益和道义之外,不必具有经济基础,他们的功名和前途还要依赖于君主,因而,无论是上层绅士还是下层绅士,钦选议员还是民选议员,他们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更何况有些人参加资政院不过是为了升官捞取一定的政治资本,或者把资政院议员本身就视为一种官职。在如此情况下,一旦君主不愿意实行立宪,那么他们的立宪努力也就失败了。 然而,还有另外一派制约力量,那便是贵族。余英时先生把清朝的统治特点归纳为“族天下”,③这是因为在入关之前,清朝便定下了八旗主共议国政的制度。但到了清太宗之时,就已改为君主独大的制度,朝仪不得平列,到了雍正时期,君权进一步集中。④诚然,在君主制之下,权力集中有权力集中的好处,但是这样一来,贵族阶层被虚置,就无法成为代议政治中有力的一支力量。 (二)作为议员的“士”与“君在议会” 以“士”为主体的资政院议员,体现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公共精神。①在关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价值问题上,议员们达成了充分一致。在谈论《报律》时,大多数议员都支持言论自由,减少对报刊的限制。②在关于速开国会问题上,全体议员应声矗立,鼓掌如雷,并齐呼“大清帝国万岁!大清帝国皇帝陛下万岁!大清帝国立宪政体万岁!”全场震动,足见人心所向。③根据《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记载,即使是一些钦选议员也支持立宪和符合社会进步的议案。“钦选议员中虽不乏干才与善辩之士,但他们洞悉清廷积弱不振的种种弊病,难以启齿为之辩护。”④例如对剪发易服议案的通过,赞成者中年不乏钦选议员,甚至其中许多贵族议员也表示赞成。 在资政院中,除了上面所谈到的贵族、上层绅士和下层绅士以及其他人士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支,可以称为“君在议会”。皇帝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资政院,但是资政院开会前经常会宣读谕旨,等于为会议定调,资政院的决议也须最终请旨定夺。在这一点,相比英国的“君在议会”,实际的影响和权力大得多。资政院与皇帝的基本关系是,资政院上奏折,皇帝发上谕做出批示。可见,创制权操纵在君主手中,⑤并无实质意义上的分权。而在英国,“君在议会”的意义在于“君在法下”。 从上文可以看出,资政院的议员大多可归入“士”这一阶层,而资政院的冲突主要围绕着士所代表的绅权与君权的冲突展开,这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绅权与君权矛盾的延伸,另一方面通过资政院这个准国会性质的现代事物体现出来。实际上,资政院未能达成协商、争执激烈的事件主要不是资政院议员内

文档评论(0)

创业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