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中最核心的部分,他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基本成熟(0--18岁)这段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8-11
两大研究问题,
(1)基本理论问题。
A、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先天—教养争议(nature-nurturecontroversy):发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遗传和生物因素预先决定的,还受后天经验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不同结论。然而到了现代,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更多优秀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心理因素,它们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
主张遗传决定论的人物有:高尔顿,霍尔;主张环境决定论的人物:华生
B、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发展理论:随着技能的发展和经验的获得,儿童以平稳推进的方式发展
只要给与教育和机会,年幼的儿童也能像成人一样行动和思维。
阶段发展理论: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可预测但不可变更的发展阶段,发展到新阶段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每个阶段儿童的能力有质的差异,环境和教育只能适当改变发展的速度,但发展的性质和顺序固定。
C、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儿童发展的内外因关系的问题。
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性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这里的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D、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类似于维果斯基的“最佳学习期限”。洛仑茨的印刻现象
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有某种心理倾向使儿童对特定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对其认识和掌握,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会消失且不复出现。
(2)年龄特征问题,年龄特征的属性,年龄特征划分标准(既要看到重点,又要全面)。公认的年龄阶段:0-1乳儿期、1-3婴儿期、3-6幼儿期、7-12童年期、12-17、18青少年期。
3、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背)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包括三个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言语)的发展。写书的目的: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研究对象:三岁前的儿童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儿童心理学》的影响四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4、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背)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他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
①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②重视中年危机
③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埃里克森在荣格的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研究的年龄阶段扩展到青春期直至老年期;
(3)发展心理学问世及其研究
1927年美国的霍林渥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他最早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
1935年美国古迪纳夫出版《发展心理学》畅销欧美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①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②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③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