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历史新课程高考复习策略的研究.ppt

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历史新课程高考复习策略的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历史新课程高考复习策略的研究.ppt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以一种修养面对两种结果 必须首先学会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拒绝 仍然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被拒绝是面试后的两种结果之一。 被拒绝是招聘单位对我们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什么地方与用人要求不一致,而不仅仅是面试中的表现。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想去”等等。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再做努力。 必须学会欣然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接纳 以具体的形式感谢招聘单位的接纳,如邮件、短信 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适应工作需要 把走进工作岗位当作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认真思考如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头。 Thank you 三、解题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1.切实领会情境,把握试题主旨 命题思路: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 试题举例: 2007年文科综合试卷第13题:“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命题主旨:考查社会革命的概念 解题思路:重用酷吏——维护自己的统治——使朝政混乱,忠臣钳口,       任用女官——涉及面不广,不具备有社会影响力       移风易俗,推崇佛教——并不明显。       扶植庶族,抑制士族——是武则天统治的亮点之一,它扩大了统治基础,也是武则天统治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2.准确判断导向,明确试题思路 试题举例(2007年高考第40题)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大金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3、4问考查燕京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及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6问考查迁都一方的主张所体现的合理思想及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命题思路:   试题概括性、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没有明确试题导向,就不可能找准解题思路,更不可能有效答题。 设计理念:   共有六问,它以历史情境导入、地理问题拓展、政治观点辨析,把三科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科跨度大,内容迁移到位,情境创设合理,较好地体现了综合的思路。 解题思路:   (1)明确迁都的原因:在我国古代,迁都是比较普遍的行为,或因战乱如晋、宋南迁,或因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很明显该题的迁都是属于后者,它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又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的发展。   (2)概括关于迁都的不同观点。(略)并运用所学学科知识去阐释。 3.科学理解题干,确定解题方向 题干是试题灵魂,它通常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的语句指出解题的方向。 (1)找准试题迁移的方向。 试题举例:2006年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第(1)问:“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制》记载,光武帝称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迁移方向: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各行其是——逐步同化——总结出由分到合的变化趋势。 结论:试题由简单的提炼、概括——分析、思考,超越材料信息,需要梳理有关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知识,了解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以及巩固统一措施对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试题的迁移方向。 (2)明确试题的关键词。 前提:关键词是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