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儿》谈当下知识分子信仰的重建.docVIP

从《那儿》谈当下知识分子信仰的重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那儿》谈当下知识分子信仰的重建

从《那儿》谈当下知识分子信仰的重建   摘 要:曹征路的小说《那儿》描写了一个现实主义的世界,从文本主题、故事设置来看,21世纪初期的工人群体处在一个艰难、尴尬的处境上,通过作家细致的捕捉和描摹,真切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与现代化同时进入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以两位主人公的精神对话为参照,以小舅的死亡为切入点,论述知识分子无法进入群众,与群众发生错位的问题,探讨知识分子进行精神重构的可能。   关键词:知识分子;信仰;消解;重建   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发表在2004年第5期的《当代》上后立即引发热议。这篇小说提出的”私有化”问题就是作者所说的“今日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最触目惊心的经济现象。”[1]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被私人占有理所当然地掠夺,农民和工人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那儿》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工会主席小舅因为看到曾经单纯美好的徒弟杜月梅因为失去丈夫、孩子生病、下岗而不得不放下自尊去霓虹灯下做哨兵,深切地感受到当下工人群众悲惨的生活处境,于是小舅不断上访、思考、追问,希望在现代化的视野里能够有工人群众的一席之地,然而一次次的失败让表面的美好也最终被打破,小舅死了。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小舅为什么一定要死?他的死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小舅的“背叛”   小舅几乎被作者塑造为一个拥有崇高形象的完人,技术一流、有责任心,现代化奋斗中的英雄。当这个英雄全然不顾自己的利益,为工人群众的利益不断奔走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会是那个“背叛”了工人群众的人,他使工友陷入绝境,所以他选择死。这样的方式有点以死谢罪的意味,他引起我们极大地震动,因为矛盾的评价纠缠着小舅,矛盾的焦点是小舅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人?   关于好人的定义有许多,人们通常会把所有褒义的词汇强加在好人身上,如果说勤劳、踏实、憨厚等等词汇是好人的写照,那么,毋庸置疑,小舅当然是好人。但事实是,人们通常是按照事件结果和既得利益来评价一个人,总结小舅的一生,他的几次“背叛”又注定让他与好人无缘。首先,是他对家人的“背叛”,也是死亡事件的导火索:在面对杜月梅的眼泪时,小舅选择“背叛”义狗罗蒂,抛弃罗蒂的行为必然会伤害到女儿月月的感情,这是对女儿的“背叛”。从表面上说,对昔日爱恋杜月梅的同情又是对小舅妈的“背叛”。其次,是他对工人的“背叛”,也是故事发展的着力点:第一次是上级让他动员工人集资买岗位,结果集资款却被人挪用。第二次是他让工厂成了那个财务处长空手所套的“白狼”。第三次是让小舅自杀的直接原因,他为了弥补前两次的过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为民请命,但是却让群众赔上了他们的最后家当――房产证。俗话说,事不过三,这三次的“背叛”让他有一种无法再面对“江东父老”的悲情感,更让他走向崩溃。   综观这几次“背叛”,他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帮助厂里人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回报,但是利益的转向让他这个工会主席手足无措,他所反对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在他的身上实现了,面对故事里的群众他是有口难辩的,这三次对工人的“背叛”在他人看来就是狼来了的故事。小舅拜托“我”写上访信时说“你是我们家的知识分子”,这句话显然是他把自己放在工人阶级的位置上的,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工人了。美国博士怀疑他的动机时说“有个人要求你就谈个人要求,不要动不动拿三千人说话,你能代表三千人吗?”[2]这时他还想争辩,但是他发现他“浑身是嘴都说不清”,他觉得委屈,“跳楼的心都有了”,他已经在意识里想要用“死”来证明他是真真正正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考虑的。但是当他师傅说“你坑了咱厂多少人啊?你摸良心想想,工人都拿128,你拿多少钱?你早就不是工人啦!”[3]后,他才意识到他不是工人了,它是工会主席,是知识分子,却不是群众中的一员。他和工人群众的悲剧性事件就是因为二者之间的断裂和错位造成的。古德纳所说的“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的代表”[4]已经消解了,知识分子应该对这个社会负责,但是不能代表这个社会的这个或那个。   此时,作者对小舅的定位已经十分清楚,也许他曾经是一个奋斗在基层岗位上的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但是,现在他就是一名无法代表工人的工会主席。如果他没有死,群众看见他也许会骂一句:“道貌岸然的小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小舅是以那样一个决绝的方式沉冤昭雪,这就是悲剧所在,难道只有死才能证明他的真情实感?   首先要谈小舅的徒弟杜月梅。她因为要赚钱给孩子看病去做“霓虹灯下的哨兵”,这已经是一个失去自尊的工作了,但是晚上狗的吠叫让坚强又柔弱的女人的悲情到达顶点。她的眼泪毁坏了她精心化妆的脸,将她打回了生活的原型。关于杜月梅的眼泪,樊星有一个评价可以拿来解读,“从20世纪80年代初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孔捷生的《普通女工》等反映(20世纪)80年代新一辈精神风貌――自信或者本分――的作品,到90年代中期《学习微笑》等充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