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视角下评析《小石潭记》两英译本.docVIP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视角下评析《小石潭记》两英译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视角下评析《小石潭记》两英译本

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视角下评析《小石潭记》两英译本   【摘要】本文以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为理论依据,对谢百魁和卜拉德(Pollard)的《小石潭记》两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帮助读者通过译文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艺术和价值。 中国论文网 /7/view-7215881.htm   【关键词】小石潭记;翻译三原则;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36-01   一、引言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A.F. Tytler)于1790年著《论翻译的原理》(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即: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该与原文的一致;译文应该像原文一样流畅。《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篇山水游记,全文虽只有193字,却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其文质精美,情景交融,含蓄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忧伤凄苦之情。本文选择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来自于我国著名翻译家谢百魁和英国汉学家兼翻译家卜拉德(David Pollard)。两篇译文字数分别为281和271,语言精炼,表达通顺流畅,传达的内涵与原文几乎一致,然而细细品味两译本,会发现有所不同。本文就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通过对比分析个别的选词造句,解读两个英译本的差别。   二、译文的对比研究   (一)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   泰特勒认为译者必须精通泰特勒认为译者必须精通原作与译作两种语言及原文题材,如原文意义不明或有歧义则译者需要有足够的判断力,不可一味模仿原文的暧昧。也就是说,译者有增减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所增的必须有助于原作思想的表达,所删的必须是明显多余的损害于原文的内容。下面来看例一:“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的翻译:   “(Gladdened by this,) we cut a path through the bamboos and were confronted with a small tarn, which is limpid and chilly.”(谢译)   “We had a passage cut through the bamboos, and found a   small pool below, its water pellucid.”(卜译)   对于“清冽”一词的翻译,两译文的理解有所不同,谢译为“limpid and chilly”(清澈而寒冷),卜译为“pellucid”(透明清澈)。相比较之下,谢比卜多译了一层意思“寒冷”。我们知道,“清冽”一词的汉语释义为“澄澈寒冷;凉而爽快”,其主要内涵是“清澈,让人倍觉清爽凉快”,而“chilly”的释义“toocold tobe comfortable”,指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寒冷,与“清冽”的“寒冷”相差甚远。而且原文中这一句的前一句是“心乐之”,也表明作者的心情是舒适的,所以笔者认为“寒冷”不必译出,或者译为“cool”为佳。相比较而言,卜译本较为忠实的反映了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二)译文的风格与笔调应该与原文的相同   根据泰特勒的第二项原则,译者必须能够辨认原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准确判断风格于严肃、高雅、活泼、顺畅、华丽、考究,还是朴实无华,并使译文的风格与手法与之相仿。《小石潭记》保持了柳宗元《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观其貌,传其神。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文字精美,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身临其境。下面请看两个例子:   例二:“……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the stone rolled up and stood out in the shapes of eleva   tions, islets, rugged knolls and rocks.”(谢译)   “…breaking the surface, formedlittleisletsand smooth and   jagged outcrops.”(卜译)   “为坻,为屿,为??,为岩”,作者用了四个比喻,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谢译本同样用了四个比喻“the shapes of elevations, islets, rugged knolls and rocks”形象而且有节奏感地将卷石形状刻画出来,其中“stood up”更是以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展现出卷石傲挺的姿态,也与作者的孤傲心态相吻合。而卜译本仅用了两个比喻“islets”和“outcrops”,而且用了两个形容词来形容“outcrops”,一个小短句出现两个“and”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