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别有一番滋味的孤独
别有一番滋味的孤独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初级中学 江苏 211500)
中国论文网 /9/view-7226242.htm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13-0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是其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书写他内心心境的。诗歌以简单明朗的语言道尽无尽的情思韵味,广受赞誉。
这首诗以浅显近乎晓畅的文字,营造出安宁静谧之境,虽着意渲染出一份孤独,但却并非因抱负难展而滋生的无以排遣的孤独,而是如清人刘宏煦所云:“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山之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唐诗真趣编》)所展现的是令诗人心灵自由徜徉,一人得以静享的别样而诗意的孤独。
从题目 “独坐敬亭山”,可知地点是敬亭山,诗中的人物只是诗人自己,这体现在一个“独”字上,而这个“独”也把诗人的心境完美呈现出来。
开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开篇两句在透露出诗人举目观望的同时,不仅勾勒出诗人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面“相看两不厌”作铺垫,也拓展了读者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这两句是动中见静,以动衬静,外似写眼前景,令喧嚣而逝的群鸟、飘离而去的孤云与兀然独坐的诗人构成强烈反差,实则不仅凸显环境的幽静,而且亦在此处设置一个悬念:诗人独自一人,是否想起自身所经历的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而内心充满无法言说的孤独?
天宝十二载,李白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从“仰天大笑出门去”到“落魄江湖载酒行”,他体会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济苍生”“安社稷”的强烈愿望和仕途屡遭挫折的残酷现实,使他处于极度痛苦与彷徨之中,诗人只有酒中求道,山中作乐,表面逍遥自在,内心的孤寂却形影随行,寸步不离。 诗歌的第一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是谓众人得志。然而诗人此时独自坐于敬亭山上,看见众多的鸟儿都高飞远去,渐渐不见踪迹,留下的一片孤云也悠闲的离去。“众鸟高飞”本来含有热闹喧嚣的气氛,但诗人却紧接着用了一个“尽”,抹去了众鸟在一起喧闹的声音和欢腾的形态,只留下动静过后的一片沉寂,唯独剩下诗人自己忘空兴叹。凡俗的“众鸟”已然远去,诗人又把目光转移到了一片“孤云”之上。“孤云”本是漂泊无定之物,与诗人漂泊的身世些许相似。然而,正当诗人要注目寄情于此时,云竟然也飘然而去。这两句表面上写眼前的景色,实际上是写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衬托了自己孤独的心境。鸟的喧闹渐渐地消失了,孤云也越飘越远,天地间更显得清幽寂静,只剩下寂然独坐的诗人。诗人独自飘荡,壮志不酬,此景寓此情,诗人满腹辛酸,一腔愤慨,无人理解。更兼此时“鸟尽”“云闲”,万籁俱寂,诗人心灵的孤独在清幽平静之中愈显凄凉。
可是自由不羁的诗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心灵的追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拟人化手法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心意相通,心有灵犀的深厚情感。“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的连为一体,似乎天地万物凝滞,只有山人合一。结句中“只有”二字更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此时,诗人灵魂的全部都寄托于敬亭山,污浊的世间“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古风》其十五),诗人面对世俗,横眉冷对,绝不趋炎附势,诗人与山相视而笑,物我两忘,一刹那即成永恒。这种特立独行的品格,这种孤芳自赏的意趣,也只有李白才会如此洒脱。
李白是一个真正的外来者,他的生卒年、出生地、家世自古都是一个迷,他凭借和依靠的仅仅是自己的才华。可是他并不为世人所理解,“时人见我恒殊掉,闻余大言皆冷笑”。杜甫也说李白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见李白实在是遭受了无数嘲笑、馋毁、冷眼、讽刺和误解。“我本不弃世,世人皆弃我”、“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藏”,这是李白一生中最为催人泪下、痛彻肺腑的自我总结。一生感情奔放、精神发越的李白却能说出这样伤感的言语,不知其间包含了多少辛酸与无奈,多少悲从中来的极端孤独。
他的一生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惘,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伤感,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李白的一生很和谐地融合了儒、道思想,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一方面又接受道家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一切的思想。李白早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进取,但后来他处处碰壁,特别是天宝三年,被迫离开长安。当朝政黑暗,理想受搓时,老庄哲学中摒弃功名,鄙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所涵养出的狂放不羁、潇洒旷达,就成为他对抗黑暗政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