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树底下不长草
大树底下不长草
夺城者将,夺国者帅。
中国论文网 /9/view-7244277.htm
诸葛亮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让蜀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刘备能建国称帝,在三国中举足轻重,如果没有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立足荆州、谋取益州之蓝图,樊城、江陵之败,按刘备的想法,南奔苍梧,投靠吴巨,充其量也就是流寇了。
但诸葛亮并不能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军事家,至少他没有像曹操那样指挥官渡之战,击溃袁绍六十万人马,统一了北方;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消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巩固了江东。由于东吴在军事上的建树,才促使三国政治格局的形成。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也是想学曹操、周瑜,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扭转形势,实现其政治抱负,进而名垂青史。所以先南征孟获,而后北进汉中,是想在荡平后院之患后,能腾出手来进行战略反攻,出祁山,过秦岭,兵临渭水,直逼畿辅。
然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只是在争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离不开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打军事仗,实质是打政治仗。在这方面,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就有顾此失彼、未克全功之弊。既不了解曹魏的国力和统治的稳固性,六出祁山,盲目挑战,也不肯承认刘蜀更应该固守求存的弱势,连年征战,大动干戈。仅几座城池的地方部队,已使他煞费苦心,还要打力不从心的正面战争,即使赢得眼前的小胜,也难改变最终失败的命运。对一位政治家来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很可怕的性格悲剧。连续十年,六出祁山,兴师动众,无功而返。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国势日衰,兵将凋零,实力耗竭,百姓厌战,最后,他老人家一死,蜀国也就敲响了丧钟。
所以,国家成败,系于君臣;战争胜负,决定在将帅。什么样的君臣将帅,和用什么样的人,是至为关键的。吴将朱桓在守濡须口时,数千守军对数万曹仁重兵,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朱桓此人,勇而残忍,残暴苛虐,实不足取,但他这番话是极有见地的。
现在来看,蜀国的诸葛亮与魏国交战,吴国的陆逊也与魏国交战,蜀败而吴胜,不能不说与主帅的指挥紧密相关。诸葛亮相信的马谡丢了街亭,全军败绩;而陆逊相信的周鲂赢了曹休,大获全胜。领导的责任,就是用人,而准确地发现人才、衡量人才、使用人才、信任人才,则更是主帅的重要任务。诸葛亮撇开老将如赵云,猛将如魏延,青年将领如姜维等不用,独信马谡,结果街亭失守,逼得他只好唱空城计。一个人用之不当,则会影响一批人;同样,一个人用对了、用好了,也会带动一批人。吴国中期的朱桓、全琮、徐盛,比之早期的吕蒙、甘宁、凌统逊色多了,但陆逊指挥若定,左右协同,部将效力,主动杀敌。尤其周鲂比之当年黄盖,不弱半分,结果曹休大败,回到洛阳就发病死了。所以,第一,人才得有出头的机遇;第二,人才得有施展的余地;第三,最重要的是,用人者要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现实状况,要善于用人,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因噎废食,求全责备。人才得其所用,是制胜之道。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更是获胜的保障。
诸葛亮是个伟人,是个接近于完人的人,这也就使他产生了太多的自信。过于自信的人,便容易自视甚高,而不大把别人放在眼里,事必躬亲,不愿假手于人。诸葛亮治蜀,多用平实之才,守成有余,开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倨傲者,往往被搁置摈弃。蜀中干部,青黄不接,他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着急,他努力物色人才,确也是事实。但他的用人标准拘谨偏执,较之曹操的“唯才是举”,实在相去甚远。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现,这也是大树底下不长青草的定律――大树把阳光都吸收了,小草自然就恹恹地无生气了。
诸葛亮的极度自信和事必躬亲,大大限制了部下的积极性,也养成了他们的依赖心理。所以司马懿对西蜀之一举一动,无不了如指掌,因为他只需要研究诸葛亮一个人就行了。但对东吴的真实意图,却未可尽知。甚至对周鲂的伪降,也疑信参半,因为他不可能全盘掌握东吴所有将领的变数,所以魏国在与吴国的战斗中,无所施展,也就很自然了。
由此看出击败关羽和刘备的陆逊,确实在战争艺术的把握上,不像诸葛亮这位前辈那样拘谨求稳,唯恐有失,举措犹豫,任用踌躇。例如吴之朱桓和蜀之魏延,同样是献计而不被采纳的勇将,但双方主帅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魏延差点被诸葛亮杀了,由此便知道吴何以胜、蜀何以败了。
这就不能不为诸葛亮遗憾了。
西蜀最后败亡时,户二十八万,官吏数为四万,而吴降晋时,户五十二万,但官吏只有三万二。这样一个头重脚轻的国家,怎能不失败呢?由此看,诸葛亮留下的臃肿的官僚机构,实在是蜀国的累赘。虽有如此数量的干部队伍,可诸葛亮直到临终前,也没有物色到一个好的接班人,眼高如此,挑剔如此,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五丈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