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音乐艺术现状的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传统音乐艺术现状的思考

对传统音乐艺术现状的思考   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学者面对摄像机发出对于人生的感慨:“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这不仅惊呆了记者也惊呆了现场的小伙伴,不过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是什么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不再感兴趣,分不清雅俗? 中国论文网 /6/view-7145224.htm   人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如此悠久厚重的文化,至今还剩多少?笔者并非资深学者或知名历史学家等大师级人物,且不敢对此妄加定论。故只从自身专业浅尝辄止。   我国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一直以来都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涵盖整个学习周期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建和普及。特别是在专业音乐教育学制方面,更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标准,这使得“音乐”是“专指西方音乐”的替代词。从启蒙教育开始,这个观念便潜移默化的深入我们的意识,这将造成新一代产生“我所知道的音乐便是中国的传统音乐”的错误观念,误将西方音乐体系当做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体系。下面笔者将进行简单的说明,找出我们究竟丢失了哪些真正的传统音乐艺术。   记谱法,是一个民族音乐艺术得以传承发展的手段,中国古代也曾经拥有很发达较完善的记谱法。大致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作为一个学习音乐的人,笔者甚至除了工尺谱都不知道其他十二种记谱法,多么的惭愧。而工尺谱如何记谱?怎样识谱更是毫不了解。   对于中国人来说,小学开始接受音乐课教育,直到高中毕业12年的学习时间,恐怕没有哪个阶段是给我们讲授工尺谱或者其他十二种传统乐谱记谱法,因为我们的老师也不懂,而老师的老师或许也不懂。谁懂?祖师爷。那我们懂得的是什么?西洋谱。不论五线谱还是简谱都是西洋谱。有些人会误以为简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专利”,其实不然,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在使用,欧洲国家也有使用,而且简谱也并非我们所发明。其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仍在继续沿用。   虽说音乐不分高低贵贱,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西方音乐纵向的听觉效果和铜管乐器丰富的而宏大的气势让国人耳目一新,纷纷追捧。在赞叹铜管乐器制作精妙的同时,并开始着手培养子女和后代。因而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单簧管、萨克斯、长号、小号、巴松、长笛、圆号等等,越来越少的人学习古琴,竹笛,萧,二胡,唢呐,芦笙、三弦,阮等中国传统乐器。当下放眼望去,是不是学钢琴的比学扬琴得多?学小提琴的比学二胡的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   或许中国人看来,二胡是曾经乞讨卖艺的行当,不够高大上,音响效果也没有提琴的音程好听,完全单旋律线条。殊不知,在国外还不是有人在街头拉小提琴乞讨?在各种party、酒会、晚宴上,提琴还不依旧是“跑场”必备吗?再比如说吉他,在国内可是从未停止过被追捧的热潮。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外无法进入所谓音乐最高形式的交响乐编织的乐器,我们大街小巷,都在乐此不疲的当做提升音乐素养的法宝。   我并不是在批判,我只是在心痛。人民大众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音乐方式这本没有错。或许是音乐工作者做得不对,艺术家做的不好,文艺工作者没有尽职尽责吧,倘若用正面素材做宣传会不会让大众对传统民族音乐刮目相看?倘若编创出色的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是不是会被更多人接受?倘若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渗透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可能至今会有所改观吧。我们不应全盘西化,保留传统不丢弃,又能与国际接轨,要有自己的特色跟风格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接触音乐,就被西化了。我们口中所唱的do,re,mi,fa,sol,la,si本身就不是中国的,我们所学习的大调式、小调式也不是中国的,这些都是欧洲音乐体系的产物。就算不是学音乐的,随便都能够说几个“音乐大师”的名号,诸如:肖邦、李斯特、贝多芬、巴赫、约翰施特劳斯等等,笔者从不否认他们确实是大师,创作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代不尽的艺术财富;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大师,像俞伯牙、师旷、李延年、嵇康、姜夔等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教科书又对他们有过多少讲述和研究?   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是将自己的文化渗透到其他民族。中国的古文化离中国人越来越远,古艺术更是早已远去,虽然经济迅猛增长,但潜移默化中的崇洋媚外,心浮气躁之风愈演愈烈。人们不断追求最新最热的音乐快餐文化,却不静下心来了解江南丝竹,曲艺杂剧;艺术家们一味的将音乐推向商业,满足了市场,但音乐的精髓,传统的继承在哪里?此时,又一次想起文章开头时的那句话:“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是啊,艺术家也需要吃饭穿衣,不这样做就没有办法活下去,哪里还能顾及弘扬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市场。面对这样的情形,究竟谁该做出应有的努力?给予应有的保障?我们不妨倒带回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