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山王铭文札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关键词】战国;中山国;鼎;铭文;释读 中国论文网 /4/view-7073697.htm   【摘 要】中山王鼎铭文“夫”可读“睿傅御”,意谓燕王哙的智慧在文武百官之上;“于天下之勿矣”一句中的“”当释为“37”,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燕王哙“明察于天下之事”;“克38大邦”之“38”当读作“剔”,训“治”。   1鼎,又称中山王鼎,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一号墓。器物通高51.5厘米,最大径65.8厘米。鼎有盖,盖上附三环纽;鼎身扁圆,中部饰凸弦纹一道;三足均系铁制,呈蹄状。此器自盖纽以下至足部以上刻有铭文78行,除末行只有1字外,其他每行皆6字(盖上2字,腹部凸弦纹以上3字,以下1字),共计469字[1],是目前所见最长的战国青铜器铭文。铭文内容涉及燕王哙让位于子之、中山王世系、中山伐燕以及越国灭吴等重要史实,为先秦中山国史乃至整个战国史研究提供了殊为可贵的资料。然而,由于本铭数个字形甚为奇特,不少文句相当古奥,学界在释读上仍然存在诸多分歧和存疑的地方。笔者在研习本铭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略有体会,因此不揣谫陋,草率整理成文,祈请方家批评。   一、3940夫41   昔者,郾(燕)君子42(哙),夫,43(长)为人44(主),(45)于天下之勿(物)矣,犹46(迷)惑于子之,而47(亡)其邦,为天下48(戮),而皇(况)才(在)于49(少)君50(乎)?   2,不见于传世字书,学界一致认为乃《说文》所载“51”或“睿”的异体,可以理解为“深明”“圣”“智”等意思。   3,学者大多直接隶定为“52”,指出字形中增加“口”见于本铭,如“今”作“含”,“53”作“22”,“後”作“8”,而在口内加一横为填空,甲骨文已有先例,因此“3”内的“日”应视为无义偏旁[2]。此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学者在词义的训释上存在分歧:或理解为“深”,认为与其前的“睿”意思相近[3];或理解为“掩盖”[4];或读作“54”,“5152”意谓“聪明受到蒙蔽”[5];也有学者疑当读为《说文“恰”字,义为“用心”[6]。   夫,学者提供了两种读法:一是读为“博”,“夫悟”意谓“博识”;一是读为“肤”,《诗“殷士肤敏,55将于京”,传:“肤,美;敏,疾也。”[7]或疑读恰,《说文新附》:“恰,用心也。”[8]或认为不必改读,“夫”指担任中山国相邦的子之,《诗“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传:“夫,傅相也。”[9]   4,学者多读作颖悟之“悟”[10];或读“56”,“夫56”意谓“师傅忤逆不道”[11];或读“寤”,谓“不明也”[12]。   按:“2”从“见”,应与“见识”有关,可以理解为“深明”“圣”“智”等意思;“3”乃“52”之异体,与“掩”“奄”相通,《尔雅》:“52,盖也。”释“3”之义为“掩盖”是可取的;“夫”可从学者读“傅”;“4”从“吾”得声,可读为同属鱼部的“御”,《续汉书“执金吾”注:“犹御也,又为57。”是“4”“御”二字相通之证。“傅御”一词见于《诗经“王命傅御”,毛传:“治事之官”;郑笺:“贰王治事,谓冢宰也。”“23夫4”意谓燕君子哙的圣智掩盖了治事诸官的才华,也就是说他的治国能力比文武百官要强得多。   二、79.于天下之勿矣   58,学者读作“贯”[13]“娴”[14],谓其义为“娴习”;或云“58”不能解释为《说文》所载“闾里之门”义,当读作表示快乐之义的“59”[15];或读作“捍”,义为“捍御”[16];或读“58”为“居”,释其后的“勿”为“利”,谓《左传“居利思义”乃其例证[17];或谓“58”同“干”[18],“本铭58……勿可读干……物,与典籍干……事同义。……本铭58于天下之勿矣犹堪任天下之事。”[19]   按:“58”可读作“60”。《说文“60,察视也。从见,9声,读若61。”9又从干得声,《说文”9,小热也,从火,干声,诗曰:忧心99。”58亦从干得声,《说文“58,门也。从门,干声,汝南平舆里门曰58。”因此,“58”“60”声近可通。“60于天下之物矣”意谓燕君子哙“明察于天下之事”,与其前文“睿52傅御,长为人主”吻合,也同其后“犹迷惑于子之”呼应。   毛公鼎铭文“亡不58于文武耿光”,其中的“58”字,学者释解纷纭。徐同柏、马承源引《尚书“以觐文王之耿光”作比,谓“58”相当于“觐”[20],颇具启示。“觐”通“见”,《风俗通义“《尚书》觐诸侯”,校注:“觐,《尚书大传》作见。”《经籍62诂“《书乃日觐四岳诸牧,《史记见四岳诸诸牧,《汉书见四岳诸牧;《书肆觐东后,《史记遂见东方君长,《汉书遂见东后。”均二者可通之证。“见”“60”音义均近,故《尚书“以觐文王之耿光”之“觐”有可能乃“60”之借字,意谓“以体察文王光烈”。同样,毛公鼎铭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