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课古代人类生活环境的复原要点分析.ppt

第五次课古代人类生活环境的复原要点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主要原因在于:植物是有机物,容易腐烂,很难长期保存在考古遗址的文化堆积中;植物遗存如大多是植物种子非常细小,很难用肉眼发现。 * 1992年,《农业考古》发表了一篇题为“植物考古学概述”的文章,系统介绍了考古学研究中的新领域~植物考古学。文章正式提出了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命名,阐明了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介绍了炭化植物遗骸(浮选法)、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等几种重要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手段,着重强调了植物考古学属于考古学研究范畴的学科定位,并预言“植物考古学将成为我国考古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赵志军《植物考古学概述》,《农业考古》1992年第1期)。 * 后者与农业考古有关,但也有不同之处:不涉及农业生产工具、灌溉设施,只关心人类栽培作物的产生和驯化过程。 * 最早的被子植物 孙革——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被子植物也称“有花植物” 小麦的淀粉颗粒 黍(黄米)的淀粉颗粒 粟(小米)的淀粉颗粒 燕麦淀粉颗粒 淀粉粒在偏振光照射下表现出双折射性,称为偏光十字纹。这种光学现象说明淀粉具有晶体性质。?十字的亮度、位置和形状都可表明淀粉的种属特征。 大麦淀粉的普通光学显微照片和偏振光显微照片 淀粉粒的采集 考古发掘中,在各种器皿、遗迹单位和古代农田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以及石磨盘,石磨棒和石臼,石杵及其它的研磨石器等提取和分离出的淀粉颗粒及淀粉残留物作为分析对象。 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保证样品不受污染。在采样时,带上一次性的塑料手套。无论采集的样品是沉积物还是石制品,都要马上放到样品袋中封好。不要将标签纸和样品装在一起,因为纸张中可能含有淀粉。 其次,注意样品采集的方法。如果石制品进行研究,一定要采集石制品四周(包括石制品的上下和周边)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石制品上淀粉粒是来自周边沉积物还是使用时的残留。 现代含淀类粒植物淀粉粒的提取 1. 选择样品,以保证样品中不混杂有其它种类的植物; 2. 将选好的样品进行清洗; 3. 将清洗好的样品放入烘箱,在25℃下烘干; 4. 将烘干后的样品捣碎; 5. 将捣碎的样品放入烧杯,加蒸馏水,在低温下放置24小时,使果实中的淀粉进入水中; 6. 装片观察。 考古遗址的石制品上的淀粉粒提取 (1)在100倍立体镜下,用细针剔出石制品缝隙中的残积物(或用微量移液器)。在石制品表面的细小裂缝中包含淀粉的残渍,一般成白色点状。 (2)将残积物加水制片,固封,在偏光和非偏光镜下观察。 (3)用刷子将石制品上的残积物刷下。由于淀粉的比重小于1.5,所以一般用比重为1.8的CsCI重液将淀粉粒分离出来。 (4)将石制品放入超声波清洗池中,清洗5~10分钟,用CsCI重液分离。 (5)清洗CsCI。 (6)将分离出来的淀粉粒装片观察。 沉积物中提取淀粉粒 A.抗絮凝及去除土质 B.淀粉的提取 C.装片 淀粉粒与石制品功能分析 石制品功能分析通常通过两种手段进行研究。一种是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工具的微磨痕,另一种是分析石制品上的动植物残渍。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者开始利用石制品上的动物残渍 如血渍、油脂 确定石制品是否被使用和怎样被使用;从80年代后期开始,植硅体和淀粉粒逐渐成为植物残渍的主要研究对象。 Pipemo等利用淀粉粒分析,对以色列OholoII遗址出土的一件距今23,000~22,000的类似砧板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目的是确定这件石制品是否用于研磨某些植物,研磨了哪种植物。研究者将石制品缝隙里的残渍进行处理,装片观察后发现,残渍里频繁出现大量野生大麦属及部分小麦属的淀粉粒,从而证明了大麦和小麦在被驯化前的一万多年里,已经是人类重点采集的对象。这个研究同时还直接证明了此类石制品的功能。 分析实例(一) 分析实例(二)磨盘类工具功能再论——以东亚为视角 西亚、中亚、南亚、北非、欧洲及美洲等广大地区从史前直至历史时期都有使用磨盘类工具的习俗,且基本都是使用磨盘将食物研磨成粉末。此外,埃及的Wadi Kubbaniya遗址(距今19000年)对出土磨盘所作的残留物分析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是加工块茎类食物的。 王强等认为海岱地区史前的磨盘类工具应该是一种多用途工具,其加工对象主要包括坚果类(以橡子为主)及谷物类(以粟黍为主),可能还有少量的豆类,且主要功用是将这些物质研磨为粉末来食用。 分析实例(三)—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面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研究员,北京大学,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在利用植硅体化石等进行环境-科技考古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2005年10月13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题为“Mille

文档评论(0)

富贵礼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