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试题中国近现代史(B卷)教程分析.docx

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检测试题中国近现代史(B卷)教程分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检测试题(B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2、3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4、5、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7、8、9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10改革开放新时期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成都检测)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解析:C 依据材料判断“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对应的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根据所学,其危害是使得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完全丧失海关管理权的标志是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故D项错误。 2.(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 3.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  )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 解析:B 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发动鸦片战争。从图片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鸦片战争前大幅增加,故A项错误;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1843~1847年有所降低,说明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主要原因是受到自然经济顽强抵制,故B项正确,C项在题干中无体现,D项说法错误。 4.(2014深圳二模)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解析:D 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使西方国家看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都与清政府最终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出“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故A、B、C三项错误。 5.(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政治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 6.(2014成都三诊)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解析:C 据题干材料中咨议局“舆论之地”与“决议机关”之争议,二者分歧在于咨议局机构的权力大小、有无实权之争,故C正确。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预备立宪”是清

文档评论(0)

创业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