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茨瓦夫当伤痕成为遗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弗罗茨瓦夫当伤痕成为遗产

弗罗茨瓦夫当伤痕成为遗产    中国论文网 /6/view-7192552.htm      “欧洲有些地方总是会给地理和历史老师惹麻烦,它们的归宿变更使地图绘制者增加工作量。”波兰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曾如是说。如果在他所说的这类令人头疼的城市中评选出一个冠军,恐怕非弗罗茨瓦夫(Wroclaw)莫属。波兰、德意志、捷克、奥地利、瑞典、苏俄……四通八达的地利之便,也让这里留下了不同民族的灵与肉、血与火的痕迹。如今战火熄灭多年,伤痕成为遗产,以“多样性”为评选宗旨的“欧洲文化之都”于2016年花落此地,可谓实至名归。 我终于失去了你,帝国的东方明珠   “弗罗茨瓦夫是波兰最开放的城市,治安也好,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和当地人提Breslau这个词。”在从华沙去弗洛茨瓦夫的路上,我向密兹凯维奇学院的亚洲事务总监、汉学家马丁询问关于这座城市的情况,他只留下这一句“金口玉言”。   弗罗茨瓦夫的历史我是知道的:作为二战后德国失去的最大的城市,1945年之前,它叫做布雷斯劳(Breslau),是德意志帝国的第五大城市和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和规模都堪比今日的国际大都市慕尼黑或法兰克福。后来,城市的名字变为波兰语的Wroclaw,但此前德意志人在此经营了700年,如此漫长的历史岂是改个名字即可抹去。果不其然,抵达弗罗茨瓦夫的第一天,我们就在该城最高学府历史系的门前,亲自验证了那段历史。   弗罗茨瓦夫的老城不算大,穿行而过,市容感觉比柏林和汉堡更加德国化,只是街道名称早已从各种Strasse(德语,意为大街)改成了Ulica(波兰语,意为大街),词尾也纷纷从au、itz改成各种aw,awa和ica。最终我们的目标锁定在一条名为Uniwersytecka(波兰语“大学”)的老街上,待要精确定位时,这里的德国基因轻轻地摆了我们一道。   “53、51……,我们要去的是27号。”马丁不假思索地带着我沿着街北“向前进”。马丁是华沙人。波兰曾几度被瓜分,华沙这座首都也不能幸免,它曾经一直处于俄国人的势力范围,因此,华沙人早已习惯了俄式“西北单、东南双”的拉链式门牌排列,但此时按此规律寻找,却似乎有些南辕北辙。   倒是我一眼瞥到街南侧的门牌“33”和“36-33”,拽他往回走了一个街区,顺利抵达目的地。马丁感叹:“哎,这里以前的确是德国城市!”原来,旧时德国的街巷门牌号是U形排列,一边到头,换边折返。   难怪,我们是从始建于1856年的火车总站进入弗罗茨瓦夫的,那是一座硕大无朋的北方(德意志)巴洛克式建筑,拜二战的战火所赐,如此类型和规模的建筑如今在德国领土都很难见到了。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纳粹“黄金列车”,当年正是从这个火车站出发,又止步于郊外的森林中。火车站里甚至还藏着第三帝国的野战医院和军事机关,1997年奥得河的一场洪水才让它们意外地大白于天下,至于里面有没有金马克,在当地也是众说纷纭,并没有准确答案。   “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是一个位于奥得河畔的潮湿的德国城镇……河流的两岸都是德国人。不过,波兰语也经常使用。”1493年出版的《纽伦堡编年史》中这样写到。直到纳粹德国灭亡之前,这座城市都是德国西里西亚地区的首城。虽然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考虑,柏林的几座德国国家级博物馆里,无论本国或外国的部分,都找不到这一地区的内容,但在奥德河畔的波兰国立西里西亚博物馆里,1945年之前的藏品几乎都是德语的,占了大头的宗教宝物,也多是德意志人信仰的路德宗,而非波兰几乎全民信仰的天主教。   西里西亚博物馆旁边的波兰下西里西亚省政府大楼,更是那段记忆的证明。1945年之前,那里是第三帝国西里西亚省政府的所在,如今,国徽位置上德意志的黑鹰,已经换做了波兰的白鹰,但站在这座秉承纳粹美学的“高大雄”的建筑面前,人们依然会为自己的渺小不寒而栗,不仅是因为巨大的建筑,更因为那段大历史。   当年,布雷斯劳因富裕、文明被称为“帝国的东方明珠”,同时它也曾是“第三帝国最后的堡垒”:1945年5月7日,首都柏林早被攻克,德国已对盟军签署投降书,德国全境只有布雷斯劳的炮火仍未停歇。二战后,布雷斯劳被划归波兰,占到战前人口(65万)95%的德意志居民被强行驱赶。对于波兰来说,这是对其东部领土划归苏联的补偿;而对于德国,这和另一座普鲁士的精神象征――哥尼斯堡被划归苏联一样,是对军国主义斩草除根式的惩罚。 弗罗茨瓦夫市政厅广场上的建筑。德国、捷克、俄国、波兰,还有犹太人……诸多国家和民族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德国人建造的波兰世界遗产   本来我还和马丁说,在弗罗茨瓦夫未曾看到前苏联及东欧各地常见的丑陋的“火柴盒”式建筑,结果很快就在漂亮的新市政厅广场见到了这样一片疥疮。一位吃饱喝足躺在那儿晒太阳的当地人介绍说,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将其作为逃命的临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