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皇帝也头疼-明清时期京城环境脏乱差
皇帝也头疼:明清时期京城环境脏乱差
明清时期,京城一般是指北京,也称京师。北京是当时帝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到万历年间已有80万以上的居民,至晚清(光绪三十八年),内外城合计人口有94万。由于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人的活动不免会产生垃圾和排泄物,加之风尘袭扰,随之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中国论文网 /4/view-7244433.htm
明清时的北京给外来者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其高大雄伟的城墙,据说城墙顶部能并行12匹马。进入城内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衙署,城区市井繁华,商业繁盛,“都下生齿益繁,物货益满,坊市人迹,殆无所容”。明代北京最繁华的街市是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据《皇都积胜图》显示,棋盘街上处处高张布棚,纵横夹道,货物形形色色,游人熙熙攘攘。到清代,棋盘街发展出了热闹的商业街区大栅栏,人称“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但就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还有着另一些让人难忘的记忆和烦恼。
风 尘
现在人都知道,北京常出现沙尘暴(风霾)。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明清时人们就已领略过北京的风尘天气,大风挟带着细粉似的尘土扑面而来。对此明代的袁中道曾有这样的描写:“燕市多飚风,常吹陌上尘。一层尘也去,一层尘也生。”直到清代情况未有好转,“每当风起,尘氛埃影,冲天蔽日,睹面不相识,俗谓之刮黄沙,月必数次或十数次,或竟月皆然”。北方的风尘让初来京师的南方士子很不习惯,来自福建的谢肇?J在笔记中写道:“燕、齐之地,无日不风;尘埃涨天,不辨咫尺。江南人初至也,甚以为苦,土人殊不屑意也。”本地人对此已习以为常。他又说,风之大“不减于海飓(台风),而吹扬黄沙,天地晦冥,咫尺不相见”。风刮得天昏地暗,使得人们面对面都无法相认。
北京无孔不入的风沙,在狂风吹袭之余,弄得室内到处“飞埃寸余”。《燕京杂记》记载:“风沙之起,触处皆是,重帘叠幕,罩牖笼窗。然钻隙潜来,莫知其处,故几席间拂之旋积。” 房间里积土很厚,无论如何拂掸都驱之不去。遇到这样讨厌的天气,住户用纸糊窗来阻挡沙尘的侵入,“燕地风沙无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纸以障之”。结果室内因糊窗纸的隔绝,无法与外面的空气畅通的对流。清末,陆费达在《京津两月记》中提到:“北京因患蚊蝇、尘砂之故,窗棂皆不能启,窗心糊纱,四周糊纸。天空空气,因地势高爽,甚为清鲜。室中则异常闷苦,颇害卫生,一日不外出,辄如害病。”因为风尘的影响,住户不敢开窗,用纸糊上窗棂,只在窗心糊纱以保持空气流通,因而室内空气不新鲜,对人的健康不利。
为了避免强风挟带风沙对眼睛造成伤害,人们在出门时还会带一种特殊的面纱。依照明末来华传教士利玛窦的描述,这种面纱“从帽子前面垂下来,从而遮蔽其面部。面纱的质料非常精细,可以看见外面,但不透灰尘”。它又被称为“面衣”“眼罩”。当时人这样描绘:“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正阳门外,多卖眼罩,轻纱为之,盖以蔽烈日、风沙”,意思是戴上面纱,眼睛可免受风沙袭扰,但鼻孔里却满是沙尘,像是黑黑的烟囱。
泥 泞
据明代人记载,当时各大城市中街道状况最好的是南京。万历年间的沈德符比较几座城市的街道称:“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睹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南京有青石铺成的街面,北京的街道则无石板铺垫,加上来往车马多,路上多车辙沟痕,一旦下雨就泥泞不堪。若是连天下雨,城中还会出现“泥途坎陷,车马不通,潢潦弥漫,浸贯川泽”的情景。当时,“燕山积雨泥塞道”已成为居民头疼的事。
北京的街道,随着季节的变换,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春末及秋季气候干燥,多风尘;冬季至春初多雪,行走也不易;至春深雪融,道路转为泥泞;进入夏季多雨,便是满街溅泥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鞋袜干净几乎不可能。嘉靖时人王廷相谈及他亲眼所见:“昨雨后出街衢,一舆人(轿夫)蹑新履(穿新鞋),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说的是王廷相乘轿进城,开始路还好些,轿夫可拣着路走,到后来则无好路可行,就顾不得鞋了。
造成街道泥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里积水严重。在明代就常是“东西长安门外通水沟渠,年久淤塞,水不能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雍正皇帝在给工部的上谕中说:“闻前三门外沟渠壅塞,积水泥泞,行路艰难,应作何疏浚,务使居民便于行走,尔衙门查明奏闻。”尽管有了皇帝的批示,但积水问题仍未解决。后来的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近年以来,但值雨水少骤,街道便至积水,消泄迟缓”;而“街道沟渠,亦多阻塞,以致偶逢潦雨,便不能畅”。如果遇到大雨,积水泥泞的问题就更严重。陆费达在《京津两月记》中写道:“京中道路不治,固也。而沟渠之淤塞尤甚。夏日大雨俄顷,天井之中,积水盈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