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往资质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学
交往资质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学
摘 要 思政教学过程从实质上讲其实是一种依赖师生有效互动进行学识传递的交往活动。因此,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审视了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举措,以期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改进提升能够有所启示。
中国论文网 /8/view-7164009.htm
关键词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 高校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32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Qualification
ZHAO Tonglu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6)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in essence is a kind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wa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 activ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exists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by using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and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initiativ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fects. We expected this paper can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enh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Key words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Theor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0 引言
哈贝马斯将人类行为高度概括为“交往”,并通过研究分析指出,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交往行为的活动背景,交往行为的最终目的是相互理解。哈贝马斯致力于研究交往行为,并提出了交往资质学说,将人类交往行为中主体具备的基本素质分为认知、话语、角色三大组成。交往资质学说和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系统中的两大核心内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理论基础。
1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省视当前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只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以往的高校思政课用错误的师生关系限制了老师的能动作用,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作达到一定目标的系列活动。如果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必然会影响具体的教学效果。
1.1 老师与学生地位不平等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呈现很明显的“以教师为主”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被视作是思政教育主体,是绝对的权威和知识传播来源,思政老师主导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施行,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和老师严格监管约束的对象。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了客体位置,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作用,学生长期受老师权威压迫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受老师监控管束又丧失了自主权。以往的高校思政教学师生间的角色关系和互动交往,都是以老师改造学生为主,而不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
1.2 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难度较大,意识教育的引导作用也较强。思政课的开设目的是以思想引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思政课本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此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因受其性质特性影响,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政治层面理论,政治相关因素也较多。基于这两点原因,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学生也很难较快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此外,高校学生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如果老师依然用硬性灌输的办法讲解知识要点,必然会拉大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