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难寻沈善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日难寻沈善洪

今日难寻沈善洪   近年来,每次回首在杭州大学的往事,都想起老校长沈善洪教授(1931―2013)的身影。 中国论文网 /4/view-7140769.htm   当代奇观   60多年前,神州大地以“教育革命”的名义大革教育命,纷纷拆散与肢解高等学府,各校师生或怀革命的激情乐此不疲,或在原罪感的催发中逆来顺受。素有“东方剑桥”之誉的浙江大学被拆成四校,其中浙大的师范、文、理学院从母体中分离,还与别的学校搭伙,自立门户,名曰浙江师范学院,后改称杭州大学。近半个世纪之后,“教育革命”的口号换成“教育改革”,改拆为并,并校之风就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豪语中兴起,卓然自立的杭州四校于1998年回归一体,杭州大学不复存在,天目山路34号的营业招牌换成“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拆也罢,并也罢,都是权力意志的红头文件说了算,不是本校师生说了算,个中恩怨,至今未了。其差别仅仅在于,杭城四校原本就是一锅开饭,较之近邻杭州师范学院那种人民公社化的合并,或远处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的拉郎配与抢婚式,不可同日而语。   杭州大学的师生经过46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1986―1996年的黄金10年,已把杭大打造成西子湖畔的老字号,教育部强加的那顶地方院校帽子亦不曾压倒它的自信与自立。而这10年,正是中国哲学史专家沈善洪教授擎旗杭大的10年。   一般来说,任命制之下的各类首脑,在任时权力很大,前呼后拥,一旦退休,就人走茶凉,判若两人。原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先生的离岗息影却是个异数。至少有两道风景可以编入杭州年鉴与浙大校史:一是杭城四校闹合并时,沈公已退职两年,杭大师生的反并之声,竟然引发出对沈校长治校业绩的追忆热潮;二是2013年5月22日沈公遽归道山,杭城为之震动,万千杭大师友对老校长的哀思,迅疾催发对并没已达15年的杭大之恋,乃至对合并绩效的审视与中国校长角色的追问,由西湖蔓延之江,波及京沪。人已逝,茶未凉。此类人文奇观,恐怕也值得大江南北在位的校长、书记们思考:一样的体制,沈善洪的校长之任为何就能做得如此让人刻骨铭心?   同道评说   我对沈校长的了解,最先来自校科研处副处长(稍后改称文科处处长)郑云山教授的介绍。郑是史学巨擘陈旭麓先生的弟子,也是把我推荐给沈公的引路人。我与他同住宝善桥的宿舍区,他谈得最多的是沈校长:沈既是一位有学问、有思想的学者,又是懂教育、有胆识的校长;他有历史学与哲学两个学科的底子,文革时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他做校长是以削弱自己的研究为代价,为了杭大的发展,他既能当面批评某个教师或系主任,也敢于顶撞某个省委领导,宁愿辞职不干,也要尽力把杭大的事情办起来;他以学术立校,鼓励发表论著,还大胆提拔了一批品学兼优的青年教师。郑的切身体会是,沈校长主政的10年,杭大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只靠耍嘴皮混日子的教师有了危机感。   郑云山不止一次提到,沈校长深知学科建设与提升师资水准、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性,为全校的学科建设与硕士点、博士点的规划反复思考。配置研究经费与师资时,他不但没给自己所在的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史方向开一点方便之门,反而有意回避或冷处理。哲学系的同事对他很有意见,他的回答是:“我做校长的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搞特殊化,我能说服谁?学校将怎样办下去呢?”他没有子女,就把弟子当子女,但在不遗余力地提拔青年教师时,又把入室弟子排除在外。 1988年沈善洪(左一)随杭州大学代表团访日   天地之大,像他这样连自家专业都不罩着点的一校之长,在全国恐怕找不出几个,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孔子的格言:“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旅德归来的人文学院教授严建强对沈校长的推崇与郑云山如出一辙,毕业之后留在校办的本科弟子陈健、劳俊华也是异口同声,历史系的好几位前辈对校长的印象也大致如此。   2013年沈校长病逝时,我在第一时间收到讣告。当时正值全国博士论文答辩高峰,我无法分身赶回再见仪容,遥望钱塘,谨向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教授发出16字挽词,聊寄哀思:   天目云吞,口碑犹在;   平湖月坠,柳浪何闻?   上联属于实描,下联以景拟人。“平湖”一词,寓意双关,既指湖面,亦对家籍嘉兴平湖的沈公以郡望称之,旨在彰显巨星坠失之殇。据说,拙词被挂在吊唁大厅的醒目位置,颇受文史前辈谬赞。   往事如昨   22年前,杭州大学正在申报近代史学科的博士点,承蒙郑云山教授力荐,我被作为“梯队人才”引入该校。如果按照今日高校先看学历的标准,绝无调入可能,遑论举家迁杭。在校方讨论我的引进资格时,也有人对我的低学历提出异议,沈校长只说了两句话:“郭世佑在本科时就发表过近代史的专业论文,他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与英文版的作者,这在杭大的文科教师中还没几个;再说,湖南师范学院的文科在湖南是最好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