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新感觉派”代表.docVIP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新感觉派”代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新感觉派”代表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新感觉派”代表   摘 要: 中国历史上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被遮蔽的图景。由于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将此时期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一概而论”,划分到“汉奸文学”、“附逆文学”的范围之内。对此时期一些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纯文学”价值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认识与研究评价。本文试图探讨伪满洲国时期的“鬼才”作家爵青为代表的都市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点,以及深入比较研究东北都市小说同30年代的海派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中国论文网 /7/view-7240705.htm   关键词: 伪满洲国 东北都市小说 爵青   1932年到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14年,并炮制了“伪满洲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国东北与中国其它地区相“隔离”,成为了历史上的“东北沦陷区”;从地理位置上,形成了所谓的“孤岛”。由于政治的敏感性,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文学派别等,由于作家的政治身份的复杂性,被“一概而论”,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并归入到“汉奸文学”的范围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所“埋没”,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相关领域的研究。“伪满洲国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不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分割,我们应正视其文学形态的复杂性,做出客观、公平的研究评价。目前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中,除了东北作家群中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金剑啸等人为代表的开启了“抗日文学”的先河外,在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还有“东北乡土文学”、“东北都市文学”等等。本文以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作家爵青的作品入手,来研究特殊时空下东北都市文学的独特一角以及探究与30年代在中国上海活跃的“海派”的异同。   一   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沦陷区文学是复杂的、是多元的。学界注意到了当时的“抗日文学”,其中的一些作品除了体现抗日的主题外,还反映出了东北乡村的黑暗、麻木和落后,人们意识的守旧、禁锢。却没有注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伪满洲国”时期的都市文学,其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当时沦陷区都市的真实风貌,以及生活在都市中的种种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点。而当时的伪满作家爵青是伪满洲国时期都市生活的写作者,他的文学创作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归乡小说”,继承了“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的传统,另一部分的小说创作便是“都市小说”。   爵青,原名刘佩,中国现代小说家,笔名另有可钦、辽丁等,是东北沦陷时期“艺文志”派的代表作家。他爱好诡异而沉湎于想象,擅长于描写不同于平常人的独特的性格与非俗的故事,因此而被人称之为“鬼才”。而由于他政治身份的复杂性,其作品并没有全面细致的分析,因为“民族主义式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整个八十年代的主要方式,此时的伪满文学研究主要是为一些具有左翼思想倾向且较为明朗的作家平反,着重挖掘他们作品中的反满抗日和左翼倾向,被认为与日本关系密切的艺文志派同人都被刻意遗忘或漠视。”①笔者承认但在本文不议爵青本人政治身份的复杂性,而是以艺术审美作为标准去探究其写作的“都市小说”。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晓丽教授在其相关的论文中如此说“把爵青的小说放在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背景下认识更具意义。”②学者张毓茂和阎志宏也肯定了爵青小说的价值与贡献,认为爵青所写的一部分小说“将都市知识分子在殖民地社会中的孤独寂寞从旧的废墟(封建大家庭)走出新的废墟(现代都市)的无所依托感深切的表达出来,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饥饿。”③这些评价和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爵青笔下的都市是喧嚣交织着个人的孤独,笔下的知识分子是与当时的都市是格格不入与疏离开来的,他们对于城市都是落魄、失落的知识者,他们对于城市的生活是一种“冷眼旁观”,始终以一种“望”的姿态呈现。他的小说《哈尔滨》在开篇就写出了主人公穆麦对于城市的所见,是一种疏离的眺望:   由高岗望下去,建筑物群恰如摆布在灰色的盆地中的绝崖,被夹在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街路,形成着纵横的脉状河流。人马、车辆、错乱的步伐就像迅速奔流着的液体似的。远处屋顶尖上端的广告灯,随着落日划出花文字来。哈尔滨的都市风景沉没在黄昏的紫雾中了。④   小说中家庭教师穆麦不喜欢“嚣尘的都市”,可是迫于生存的无奈又不得不接受这都市的眼花缭乱,因为他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在这低气压的都市,最后走向情欲的堕落――与女主人偷情。被男主人发现,他在小说的末尾说到“一件头疼的事情,又要开始了。”令人头疼的命运,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结果会是怎样。都市的“霓虹”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是悲哀、迷茫与堕落。   再如他的都市短篇小说《某夜》,主人公也是表现出对于都市的观望与远离:   抬起头来,由积满尘埃的窗帘上面望出去,我们可以看见香肠形的或棱柱形的裤子,在窗外往复的摇摆着。时时让我们觉到我们是坐在这大城市某街段的地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