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增产技术在下二门稠油井上的应用
微生物增产技术在下二门稠油井上的应用
摘 要: 通过筛选出的复合降黏解烃菌对河南油田下二门稠油井进行了室内实验,原油降黏率平均达到71.6%,原油降解率平均达到52.9%。对5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平均有效期超过150 d,累计增油565 t 。证明微生物增产技术可以做为下二门普通稠油井提高单井产量的新方法。
中国论文网 /4/view-7106824.htm
关键词:微生物 稠油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84-02
前言
稠油是一种高黏度、高密度的原油,国外将其称为重质原油。目前常用的稠油开采技术主要是热力采油法和化学采油法,但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明显,寻找一种新的稠油开采技术势在必行。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是开采枯竭油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最为经济的开采方法,成本仅为其它三次采油方法的几分之一,且工艺简便、无腐蚀、对储层无伤害、有效期长、效益高。
目前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将含有氮、磷盐的培养液及具有降黏作用的微生物注入油层,使微生物与油层发生作用,从而提高稠油井产量,即微生物吞吐采油法。微生物吞吐开采稠油的方法不动管柱,利用地面设备、水泥车、水罐车,从采油井油套环形空间挤入微生物稀释液,操作工艺简单,经济有效,是国内外油田主要采用的方法。
2013年通过筛选得到的复合降黏解烃菌,对下二门油田普通稠油有很好的降黏作用和降解作用,现场进行了5口油井微生物吞吐实验,措施有效率达到100%,累计增油565吨。
一、室内实验
1.降黏实验
微生物与原油作用后会降低原油的黏度: 一是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作用,降低了原油中重质组分的相对含量, 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二是微生物在繁殖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有机溶剂, 对沥青质、胶质、蜡等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溶解、分散性, 降低原油黏度; 三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对原油产生了乳化作用, 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 从而降低原油黏度。
以稠油降黏为筛选标准,结合油藏环境筛选出复合降黏解烃功能菌,并针对下二门稠油进行了油层温度下的降黏实验。先将原油与微生物菌液以4:1比例在三角瓶中混合,然后在摇床上振荡7天,使原油与微生物菌液充分作用。7天以后将菌液与油分离,测量脱水后的油样黏度,以不加入菌液的培养液为对照组,结果见表1。由看出功能菌处理稠油后,原油黏度下降明显,平均降黏率可达71.6%。图1为微生物处理前后乳化效果对比。
2.降解实验
用重量法测定原油培养基中残余油含量:在原油培养基中加入筛选所得菌,摇床培养(180 r/min)后取样。加入50%硫酸(5 mL硫酸/1 L样液)酸化,移至分液漏斗,加入氯化钠(80 g/1 L液样),用25 mL石油醚(60℃)萃取3 min,静置分层,收集上层液,用石油醚萃取2次,合并上层液用干燥的无水硫酸钠脱水、过滤,收集滤液,于65℃水浴蒸至近干,再置于65℃恒温箱内烘1 h,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 min,称量。以不加入菌液的培养液为对照组。对照组、样品残余油量差与对照组残余油量的比值即为石油烃降解率。
复合菌对5口稠油井油样的降解率分别为63.1%、59.4%、53.2%、45.6%、43.2%,在实验中发现复合菌对胶质沥青质含量大的稠油降解率要更高一些,由此可见复合菌对高碳数组分的降解能力较好。
3.代谢产物分析
微生物采油过程中,有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含有一定的表面活性物质,一般称之为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水/油/岩石界面张力、乳化原油、改变油藏孔隙表面润湿性。可以通过测量表面张力的方法来评价微生物菌液活性。对功能菌在原油+培养基中作用后的滤液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降黏菌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和产酸能力,致使原油发生了高度乳化分散现象。发酵液表面张力值降低13%~19.5%,pH值由培养前的中性降至弱酸性。
二、现场实验
2013年10月,在河南油田下二门普通稠油区块,对5口油井进行了微生物稠油降黏现场试验。试验区块采用不规则三角形井网,常规开采投入开发,目前采出程度21%左右;原油类型属次生氧化型,地面原油密度0.8758~0.9919g/cm3,地面脱气原油粘度(70℃ )26.3~5734.3 mPas,凝固点28~40℃,含蜡量3.53-29.95%,胶质沥青质含量17.94-51.03%。H2Ⅱ1小层地层饱和压力为8.23MPa,原始油气比27.2 m3/t,体积系数1.063~1.077,压缩系数49.0~68.0×10-5 MPa-1,天然气以甲烷含量为主,原油性质纵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地层水型为NaHCO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Q∕SH 0102-2007 中国石化物料分类与代码.pdf
- 第1章 勾股定理——问题解决策略:反思(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免疫规划知识培训课件.pptx VIP
- 创伤后机体反应及基本的创伤支持.ppt VIP
-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第3课算法设计(教案).pdf VIP
- 平面向量单元测试题.doc VIP
- 野外驻训卫生防病【28页】.pptx VIP
- 合同协议-付款协议.doc VIP
- 202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方案分析.doc VIP
- DB11T 1598.8-2020 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第8部分:呼叫服务.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