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普陀开山考辨
普陀开山考辨
[摘 要]本文分析了普陀开山前是否存在早期观音信仰、慧锷开山具体时间、不肯去观音院建造者这三个问题。归纳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考辨。
中国论文网 /4/view-7128843.htm
[关键词]慧锷;普陀开山;不肯去观音院
普陀开山前是否存在早期观音信仰
《宝庆四明志》曾载唐大中元年(847)梵僧来潮音洞焚指之事,认为此为普陀开山之始。盛熙明在《普陀洛伽山志》(第739页)自序中也载:“……始自唐朝,梵僧来睹神变,而补陀洛伽山之名遂传焉……”此后《补陀洛迦山传》、《重修普陀山志》、《重修南海普陀山志》、《普陀洛伽山志》等历代山志也沿承其说法。
但笔者却认为早在晋太康年间或之前普陀山就存在一定的观音信仰,否则梵僧又从何知晓观音之名并远道而来只为焚指以见观音?王连胜在《普陀山佛教名山形成原因新探》、《普陀山的新罗礁――高丽道头在“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等中也认为在慧锷之前,山上已有观音信仰且兴盛已久。《入唐五家传亲王人唐略记》、《普陀洛伽山志》、《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昌国州图志》、《舟山概览》、《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等文献资料都能证明此观点。《普陀洛伽山志》里还写道当时时常有人登山寻求大士的踪迹(第163页)。
此外笔者发现南宋隆兴元年(1163)昌国知县王存之《普慈禅院新丰庄请涂田记》里曾载:“县内有普慈禅寺……东晋韶禅师道场。”另外,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普慈寺,始东晋,时仅一小庵,以观音名”(《普陀洛伽山志》第1113页)。可见当时已有供奉观音的庵。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由于百姓经济水平有限,民间筹资建寺的情况较少。一个寺庙能否建立起来,主要取决于民众的信仰。既然东晋时已有专门供奉观音的寺庙存在,可见在此之前普陀山已有一段时间观音信仰的沉淀。德国学者艾德金斯在《中国佛教》中谈到,早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差不多同一时期,观音信仰也被传入且在浙江地区流传起来,观音被认为是海途保佑之神。据东晋法显所著游记《佛国记》(416)载,他经海路回中国之际遇狂风暴雨,一心称念观音菩萨,才得以蒙受护佑。海上气象千变万化,海底又暗流、暗礁难以提防。先秦之前就开始从事海上生产的普陀渔民很有可能会在当地进行叩拜观音,祈祷平安等活动来提供心理慰藉;而要进行这些活动,就会逐渐衍生出庙宇,寺院等活动场地。
慧锷开山具体时间
现存文献中慧锷开山建院的时间大致集中在唐大中年间、咸通年间,梁贞明年间三个时段:
《元亨释书》、《佛祖统纪》、《慧锷和尚年谱》、《慧萼与普陀山之因缘考》等认为是唐大中十二年(858);
《宝庆四明志》、《佛祖历代通载卷》、《释氏稽古略》等认为是唐大中十三年;
《大德昌国州图志》、《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认为是唐大中元年之后;
《普陀洛伽山志》、《普陀县志》、《舟山概览》、《普陀山历代住持传》、《日本高僧慧锷航海遇阻之谜》、《中国佛教圣地普陀山与新罗礁》等文献认为是咸通四年(863);
《入唐五家传 《慧萼东传及普陀洛伽开山考》等文献认为是咸通五年(864);
赖春水认为开山时间是在日贞观年间(859―877)。
李志庭认为开山时间最晚在咸通年间。
《补陀洛迦山传》等历代山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舟山史料汇辑》、《普陀山普济寺碑文》等认为是在梁贞明年间。
唐大中年间的记载主要源于南宋文献,大中十二年的说法最先载于《佛祖统纪》(1269)卷四十二,但笔者怀疑此书存在讹误。其主要是抄录《草庵录》(1146)而成,而1146年距慧锷开山已有许久。且道因多取当世笔记、传说等编辑,其中不乏人云亦云;加之道因本身即为虔诚的佛教徒,可能在摘录时会更喜好一些神迹示现之论。另从《佛祖统纪》知慧锷是非常敬奉那座观音像的,但据《头陀亲王入唐略记》载,其于862-864年又访中国期间却从未提起过观音像之事,这于情不合。而《元亨释书》(1322)是据《头陀亲王入唐略记》、《日本国首传禅宗记》的碎片残余和一些传说完成的,又距慧萼之事已久,可信性较小。另外虎关师炼在撰写中比较看重日本佛教于他国的优越性,可能会偏向更早时期的说法。且《中日佛教交通史》、《日中文化史》中所载中日航海来往人员里除大中十二年归国的除日僧惠运、圆珍外再无其他。
而大中十三年的说法最早见于《宝庆四明志》(1226),但韦绚《不肯去观音记》到底有多少内容编入《宝庆四明志》却不得而知,仍需考辨真实性。《大德昌国州图志》、《佛祖历代通载》、《释氏稽古略》等文献成书较晚,里面的情节也较为相似,大约多沿袭《佛祖统纪》、《宝庆四明志》等文献。
咸通四年的记载最早见《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