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微子“变脸”之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中微子“变脸”之谜

探索中微子“变脸”之谜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微子充斥其间的世界。当你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有数以亿计的中微子穿过了你的身体。由于中微子善于穿透任何物质,因而被科学家称之为难以捕捉的“幽灵粒子”。最近,两位物理学家因为在中微子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论文网 /8/view-7250768.htm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也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中微子有一个神奇的特性,那就是可以穿透任何物质。尽管中微子神秘莫测,来无影去无踪,科学家却能通过巧妙的方法发现它们的踪迹。就算它们“玩失踪”,科学家也能知道它们改头换面成什么样子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给了日本物理学家?|田隆章和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失踪”的中微子,发现了它们“变脸”的秘密,并以此证实中微子有质量。 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   无处不在的“幽灵粒子”   对于中微子的存在与否,始终存有争议。早在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就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但预言者自己都将信将疑。直到1956年,美国两位物理学家马丁“幽灵粒子”的真实存在,该成果在1995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何为“中微子”呢?其实中微子的“中”不是指大小,而是指电中性,即这种粒子是不带电的;而“微”字倒是说它很小。所以有科学家建议,为了避免人们误解中微子的意思,可以称它为“微中子”。   由于中微子比原子、电子都小得多,其质量小于电子的万分之一,小于原子的千万分之一,因此,它微小到难以损伤你身体内的细胞或细胞内的任何有机物质。所以尽管数以亿计的中微子源源不断地穿过我们的身体,我们却不会产生“万箭穿心”的感觉。   正因为中微子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且很难和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一度被科学家称为捉不住的“幽灵粒子”。后来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并非完全不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科学家通过探测它们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微弱闪光,就可证实中微子的存在。只不过这种作用的概率十分微小,在100亿个中微子中只有1个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以探测起来非常困难,诺贝尔奖委员会称这种探测“相当于在整个撒哈拉沙漠中寻找一粒沙子”。   解开中微子“失踪”之谜   1968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斯观测到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然而,他测量到的中微子数量仅有理论预测的三分之一。这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在确认实验和理论计算都无误之后,科学家推测,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发生了振荡现象。也就是说,它们发生了如同川剧中的“变脸”现象:从一种中微子变成了其他中微子。太阳产生的中微子是电子中微子,自然界还存在另外两种:“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   ? 难以捕捉的中微子   然而,当时对于中微子的“变脸”现象仍然只能停留在猜想阶段,直到更加复杂的大型设施投入运行之后情况才开始有所改观。在地下深处,巨大的探测设施昼夜不停地搜寻着中微子的踪迹。之所以将探测设施建设在地下,是想要避开来自宇宙射线以及自然环境中天然放射性衰变过程的影响。即便如此,要想从数以十亿计的干扰信号中识别出少数几个真实的中微子信号,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甚至地下矿井中的空气,以及用来作为探测器的矿物材料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发生的衰变过程等都会干扰实验的结果。   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测到太阳中微子,他们甚至需要钻到几千米的地底下。麦克唐纳说:“尽管这样的观测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但这似乎是能够找到太阳中微子的最好的方法。”尽管太阳中微子振荡现象难以捉摸,它还是被麦克唐纳用实验验证了。   麦克唐纳验证中微子振荡采用的是重水中微子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安装在一个2000多米深的废弃镍矿中,该矿已被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购买。这种探测器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直径12米的球形容器,里面装有1000吨重水(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分子式D2O,相对分子质量20.0275,比水H2O的分子量18.0153高出约11%,因此叫作重水。),容器壁用丙烯酸树脂制成,容器的周围安装了9600个光电倍增管,用于探测微量中微子遇到重水后辐射的光子。2001年,麦克唐纳利用重水探测器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证据。   来自太空的高能宇宙射线在地球大气层中也会产生大量中微子,它们被称为“大气中微子”。1988年,日本物理学家?|田隆章在分析数据时发现,能够检测到的中微子比预期少,一部分中微子似乎也神秘地失踪了,这被称为“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   2008年,?|田隆章用超级神冈探测器验证了大气中微子也会发生振荡现象。这个探测器位于日本岐阜县一个深达1000米的废弃砷矿中,其主要部分是一个高41.4米、直径39.3米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满水,容器的内壁上安装有1.12万个光电倍增管,用于探测微量中微子遇到水后辐射的光子。   那么,中微子振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