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斑疹伤寒教案.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斑疹伤寒 typhus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崔石昌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感染引起的疾病。 Ricketts:1910年发现,1910年病逝,1916年命名 包括:1.斑疹伤寒组: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2.斑点热组: 3.恙虫病组:恙虫病 4.Q热组:Q热 5.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 特 点: 贮存宿主:鼠类; 传播媒介:虱蚤蜱螨 病理变化:小血管及血管周围炎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抗生素疗效好,病后可获免疫力 立克次体与细菌、病毒的异同点 斑疹伤寒 typhus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 属于:立克次体(rickettsiae) 引起的立克次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定义: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以 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 特点:稽留高热、皮疹、剧烈头痛(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肝脾肿大 病程2-3周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病原学 Etiology 】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 立克次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1.G-短杆状或杆状,有细胞壁 2.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3. 立克次体抗原: (1)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原:组特异性抗原,区分斑疹伤寒与其它立克次体病 (2)不耐热型特异性颗粒抗原:种特异性抗原,区分两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普氏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 株有共同抗原,可做凝集 试验,称外斐反应( Weil-Felix reaction ) 4.四环素等治疗有效 5.多数对消毒剂及热敏感,耐低温、干燥 发热 6.普氏立克次体 →雄性豚鼠腹腔 → 血管病变 无阴囊红肿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 一.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传染期:潜伏期末→热退后数天 可长期隐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复发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人虱,主要是体虱 生活史:人→人虱→虱粪→搔抓、叮咬→人体 少数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 喜生活于29℃,易于传播 三.易感性 1.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2.复发型(少见) 四.流行特点 1.寒冷地区,冬春季多见。 2.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见。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Pathogenesis and pathology】 一.发病机制 1.病原体 →血管病变 2.毒素→ 毒血症→ 变态反应 立克次体→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血管病变 入血 立克次体血症→ 脏器内皮细胞 → 脏器病变 第二周 释放毒性物质→ 全身毒血症症状 → 变态反应 加重病变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二.病理 基本病变:小血管炎:增生性、血栓坏死性小血管炎 典型病变:斑疹伤寒结节:增生性、血栓坏死性小血管炎, 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立克次体肉芽肿。 皮肤:皮疹 心肌:心肌炎 肺:间质性肺炎 肾: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 肾上腺:出血、水肿 脑、脑膜:斑疹伤寒结节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