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三焦辨证 概 说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一) 三焦的概念 1.功能三焦 a、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b、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2. 部位三焦 a、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b、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微敷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三)三焦辨证的形成 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 ★ 三焦辨证的特点: 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一)三焦病程阶段 (二)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注意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顺传----上焦手太阴肺 中焦足阳明胃。 逆传----上焦手太阴肺 上焦手厥阴心包。 特点:温邪以脏传脏,发病急骤,病情重笃凶险,预后较差。 三、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㈠ 确定病位,阐明病机。 ㈡ 区分证候,揭示传变: 《温病条辨》: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㈢ 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第一节 上焦病辨证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 邪在肺,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 一、常见的上焦证 【病因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二)邪热壅肺证 辨证要点 (四)肺热发疹证 【治疗措施】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温病热陷心包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比较表 病位 肺腑同病 “腑”--大肠 肺与大肠关系 证候与病机: 邪热壅肺 肺失宣降 治则: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肺”,故“宣白”实 乃“宣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二、上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注意要点: 1. 区别病位、病情: 邪袭肺卫——偏表,病轻; 邪热壅肺——偏里,病重。 2.明辨病性:风寒、温邪、燥邪、湿热。 3.审查兼变证: 根据体质判断兼变证: ——阴虚邪陷,逆传心包; ——素体阳盛,变生腑实; ——兼痰、兼湿。 ★辨析注意要点: 探求证候成因 ; 鉴别类证 ; 审识兼证、变证; 观察动态变化等。 三、上焦温病的转归 第二节 中焦病辨证 一、常见的中焦证 膜原(募原): ①指胸膜与膈肌之间部位。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鉴别】 病机不同点 症状不同点 达原饮 湿遏热伏 憎寒壮热,舌质红 相同点 邪在膜原 寒热往来,呕逆胀满,头身重痛,苔白厚腻如积粉 雷氏宣透膜原法 湿浊重,阳气郁遏 寒甚热微 疏利透达 (内近胃腑) 舌苔白厚腻 膜原湿浊 浊如积粉 【鉴别】 治法 病位 病邪 临床表现 少阳病 和解少阳枢机 少阳经腑 寒邪化热内传 少阳八证 邪阻膜原 疏利透达 膜原 湿热病邪 寒甚热微 (内近胃腑) 膜原湿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