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高频考点复习课件28.ppt
* * 考点1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2009年高考,浙江卷自选9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广东单科卷31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变法运动的评价方法;江苏单科卷25题A考查王安石在育才方面的变法内容及目的;宁夏文综41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33题考查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从命题角度上看,选修内容的考查注重能力立意,都强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因此,考生复习时必须注意对每场改革的全面掌握与理解,提高对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材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并注意与现代改革的比较,赋予古代改革以现代意义。 【运用提升1】(2010·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参考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选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备选题] (2011·山西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答案】 (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称,“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等。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如何实现“国富民强”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性突破,并重启政治经济体制全方位的改革,或许将是“十二五”(2011~2015年)具体规划中最值得期待的内容。 【知识链接】国富民强即国家富足,人民强健。实为民富国强,汉·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从春秋之后,民富才能国强就成了政治家治国的一个常识。管仲曾说:“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论语》有子对哀公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还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到北宋,王安石明确指出两者的逻辑关系:“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8世纪也曾问道:“国家是先以民众贫困作代价而使自己变富呢?还是让国民先富起来再实现自己的富裕?”结论是:“只有个人的富裕才能很快推动国家的富强。” 【运用提升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於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王安石和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