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郎溪方言中的若干语法特点.docVIP

浅谈安徽郎溪方言中的若干语法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安徽郎溪方言中的若干语法特点

浅谈安徽郎溪方言中的若干语法特点   摘 要:安徽郎溪方言隶属江淮官话,本文将对安徽郎溪方言的若干语法特点加以简要阐述,具体包括特殊的程度副词“老”“上好”“[t?i?23 kuan21]”;特殊的正反问句式以及结构助词“得”的特殊意义。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6185.htm   关键词:郎溪方言;语法;特点   作者简介:鄢彬,女,安徽宣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   一、郎溪方言界定   郎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有“三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优越。其境内主要有吴方言(土著方言)和北方方言(客籍方言)两大方言系。方言分布成交叉型,分布最广的是江淮方言,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县城附近的农村,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即10万人左右;西南方言(湖北话)主要分布在姚村乡、十字镇、南丰乡、涛城镇、凌直乡、毕桥镇、飞鲤镇、水鸣乡、钟桥乡等地,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的百分之三十五,即11.5万人左右;华北方言(河南话)主要分布在岗南乡、梅渚镇、定埠镇、凌笪乡、下湖乡等地,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十,即3万人左右;郎溪土著方言主要分布在定埠镇、梅渚镇、东夏镇、下湖乡、岗南乡、凌笪乡等地,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的百分之十五,即5万人大右。其他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十,即3万人左右。[1]一般而言“郎溪话”属江淮方言,或称“江淮官话”。[2]   二、郎溪方言中的语法特点   安徽郎溪方言隶属江淮官话,对于江淮官话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的方言又会有所不同。我们参考了《郎溪县志》以及笔者所在地区使用语法实际情况尝试总结出了郎溪方言的三个语法特点,具体包括特殊的程度副词“老”“上好”“[t?i?23 kuan21]”;特殊的正反问句式以及结构助词“得”的特殊意义及用法。   (一)特殊的程度副词“老”“上好”“[t?i?23 kuan21]”   当前,郎溪话中,表示程度的副词一般很少用普通话中的“很”“非常”等,而是用诸如“老”“上好”“[t?i?23 kuan21]”这样的词来表示。例如:   (1)老长的路 (很长的路)   (2)老高的楼 (很高的楼)   (3)个衣裳上好有点丑 (这衣服很丑)   (4)上好有点胖 (非常胖)   (5)[t?i?23 kuan21]香 (非常香)   “老”“上好”“[t?i?23 kuan21]”这几个副词都既可用来修饰负向意义的形容词(如“丑”“胖”等),也可修饰正向意义的形容词(如“长”“高”“香”等)。   当然也有使用普通话中“很”“极”等程度副词的情况,例如:   (6)我好滴很 (我好得很/我很好)   (7)衣服多滴很 (衣服多得很/衣服很多)   (8)学校大滴极 (学校大得很/学校很大)   (9)他坏滴很 (他坏得很/他很坏)   类似上述三个例子中的“很”“极”的用法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它们只能用在形容词的后面,而不能放在形容词的前面;只能充当补语,而不可以作状语。   (二)特殊的正反问句式   普通话的正反问句,是由“动词(名词)+不+动词”或者是“动词(名词)+(有)+没(有)+动词、名词”两种格式进行,也可以是简化成“动词、名词+吗”或“动词、名词+没有”“动词、名词+了吗”的格式进行。郎溪话则不同,它是由“阿+动词、名词”或“阿有+动词、名词”两种格式进行。例如:   (10)你今朝阿回家呷 (你今天回不回家?或:你今天回家吗?)   (11)你阿买票了呀? (你买没买票?或:你买票没有?)   (12)你阿走呷? (你走不走?或:你走吗?)   (13)你阿有钱呀? (你有没有钱?或:你有钱吗?)   (14)你阿有喊人蛮? (你有没有叫人?或:你有叫人吗?)   (三)特殊的结构助词“得”   在郎溪方言中,“得”作为结构助词使用范围较为广泛,本部分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V得得”结构进行探讨。前一个“得” 是结构助词,发[ti]音;后一个“得”发[to?]音,是动词充当补语。其否定形式为“V不得”。根据不同语境,“V得得”的意义也有细微差别,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表示“能V”,即主体具备实现某种动作的主观能力。   (12)家公腿好,路走得得。 (外公腿好,能走得了路。)   (13)他个子高得很,桃子摘得得。 (他个子高得很,能摘得到桃子。)   (14)她眼睛好,黑板看得得。 (她视力好,能看得黑板。)   (15)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