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文化托命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对文化托命人

一对文化托命人    张季鸾与吴宓,是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举足轻重的文化人。他们自幼才情互为伯仲,且有幸同承一师之脉,孱弱的躯体内,爆发出无比炽烈的入世之心。他们比肩并立,在“五四”运动前后一片“砸烂孔家店”的狂躁喊声中,理性冷静,时为《大公报》主笔张季鸾,邀请吴宓加盟主办该报副刊,不仅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且介绍西方优秀文化,可谓“一代文化托命人”,为时人所推崇。 中国论文网 /5/view-7101052.htm   师出同门,孕育炽烈入世之心    张季鸾与吴宓,虽说一为塞外陕北榆林人,一为十三朝古都长安京畿之地西安泾阳人,但皆书香门第;他们少年时都曾经历孤苦,一失怙一失恃,但极为聪颖,均发蒙于当地硕儒,后不期而遇同师出同门,练就扎实的古文功底,且承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遗风。    张季鸾,名炽章,字季鸾,后以字名,1888年3月20日出生于父亲为官之地。其父品行清正,不取身外之财,在黑暗的官场自然无法立足。1901年初在山东宁阳知县任上病故,留下了寡妻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年仅十三岁的张季鸾,和寡母千里扶柩,“一路风雪向榆林”,安葬父亲于故土,家里仅余几只元宝。十七岁时,又接连身受母亲、妹妹及恩师离丧之苦痛,后来在其《归乡记》流露:“这尤是我终天大恨,三十年来,时时想起,不由得感到无可如何的悲哀!”    吴宓生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8月20日,小张季鸾六岁半。吴宓生父吴建寅,肄业于西北有名的味经书院,其时因经商长期寓居上海。其生母李氏,在吴宓出生的第二年(1895年),仅二十三岁时即病逝。吴宓对于生母的音容笑貌以及行事待人,毫无记忆,也无法想象,他后来引此为终身之恨。1897年,年仅三岁的吴宓,由其祖母作主过继给其叔父吴建常。这一变故,对吴宓刺激很大,加之自幼身体就比较弱,遂养成内向懦弱的个性,处事优柔寡断。    这两个很早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少年,在幼年时都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好在他们分别有明大义、懂大理的母亲和祖母,先后进入西北最开放的同一所学堂,对其一生品行及学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少年张炽章失怙成为孤儿,心中悲伤自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他虽然口吃,读书略有困难,但刻苦用功,加之非常聪敏,故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当地人誉其为文曲星下凡。吴宓稍长就被送去在三原县城发蒙,他祖母杨老太,干脆移居三原伴孙儿读书。小小的吴宓,见惯了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前房子女与后房子女之间是是非非,恰如《红楼梦》贾府般,故读到《石头记》时,怦然心动,自以为就是《红楼梦》中人,渐渐形成其敏感多情、好冲动的性格。    在清末,三原县为陕、甘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关学”大儒刘古愚担任宏道书院主讲和院长,将味经书院、崇实书院并入,使其发展成为西北学界、思想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以至于陕西乡试定期在三原举办,陕西学政亦驻扎于此。1902年秋,已经十五岁的榆林少年张炽章,在父亲好友陈兆璜的资助下,从榆林南下关中,前往礼泉,去烟霞草堂就学。刘古愚,可谓张炽章人生的贵人。在这里,张炽章学习仅仅一年有余,即练就扎实的古文功底,且承继了老先生刚正严直、激傲富贵的品行,更重要的,和经常前来看望恩师的于右任、李仪祉以及吴宓的姑丈陈涛等人在戊戌变法及后来在辛亥革命护国之役崭露头角的三秦精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05年,陕西选拔三十一位官费生留学日本,张炽章以优异成绩入选,成为本次留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古语:德泽后世。又云:天道酬勤。完全可以想见,如果其父亲不以德行立身,没有交往延榆绥道陈兆璜这样义气为先、学养深厚、思想开明的古道热肠者,如果其寡母没有坚忍刚强的意志和远见卓识,如果他本人没有果敢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从千里之外榆林赶到关中受教于关学大儒刘古愚,后受教于开风气之先的宏道高等学堂,张炽章这个孤苦无依、备尝艰辛的少年,命运也许就和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个放羊娃一样了。    1906年底,年仅十三岁的吴宓就考入宏道高等学堂这所西北最高学府,其时,张季鸾已于一年前从此学校出国负笈东瀛留学,两人失之交臂。吴宓虽年辈晚,但他少年时读书的“宏道学堂”,则是刘古愚培植过的。且吴宓的生父、嗣父、姑丈、姨丈等人均曾就学于刘古愚。吴宓因此而称呼刘古愚为“太老师”。他的姑丈叫陈涛,字伯澜,就是大儒刘古愚的弟子,为晚清维新变法派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时,陈涛随刘古愚立即成立“味经学会”,创办“时务斋”,印发康有为《强学会序》《桂学问答》,且被恩师派遣随同学十余人,专程去北京、上海会见康有为、梁启超,同这些维新志士多次聚谈,共议维新变法大业。戊戌变法失败后,刘古愚被陕西当局视为“康党”,即遭迫害,陈涛前往兰州谒见陕甘总督陶谟,极力为恩师辩解,刘古愚方幸免于难。陈著作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