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技术工人丰碑是这样造就的(下)
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技术工人丰碑是这样造就的(下)
个人篇――
中国论文网 /6/view-7175990.htm
时代幸运儿
1963年10月4日,耿家盛在昆明出生,成为昆明重机厂车工耿鼎、祖振英夫妻的又一个儿子,此前的1962年1月,他们的大儿子耿大鹏出生。
耿鼎夫妇两个儿子出生的时代处于所谓“三年困难时期”的余绪,整个国家的匮乏贫穷依旧,民生艰难。
52年后的今天,祖振英回忆说,耿家盛由于孕育过程就没啥吃的,先天不足,所以出生以后就营养不良,襁褓期身体孱弱,毛病多,“家盛一生下来,就得了硬皮症,他在娘肚子里就营养不良。”
十三四岁时,耿家盛又得了“蚕豆病”,“食堂打饭回来,米饭中有豆,父母就把豆择出来吃了,把米饭给我吃。”
1980年,虚岁17岁的耿家盛考取了昆明机床厂技工学校的“产品表面处理”专业读书。
1982年7月,从技校毕业后,耿家盛被分配到了昆明铣床厂,在这里的两年半时间里,耿家盛完成了自己从一个技校生转变为一个工人的过程。1984年11月,耿家盛调回了父母所在单位――昆明重机厂。
从铣床厂调到重机厂,分配到工具车间开车床,这是耿家盛人生第一次正式和车床打交道。
耿家盛在车工技术上能有后来的成就,在他父亲之外,和他先后学习过的四位师傅关系很大。
和当时所有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耿家盛一到重机厂报到,耿鼎就让他到工模具车间,安排的岗位是车工,同时给他找了几个车工方面的“大王”师傅带他学艺,他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
朱凤仙是位女师傅。
张录当时在重机厂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不愿意从车床的ABC教起,就叫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于是耿家盛拜朱凤仙为师,跟着朱凤仙学了俩月,会开车床后,耿家盛觉得当车工似乎也不是很难,“才三天我就会开动车床,10天半月后,我就可以自己干点活。”
21岁的耿家盛以为自己有把握独立干活了。
“第一次,车一个鸭蛋头螺钉,我用空刀试了几次,以为自己有把握了,就开始车螺纹。”这时,“啪”的一声,车刀坏了。
一位名叫李绍华的老师傅过来帮他磨刀,边磨边告诉他车刀接触工件,只能逐渐“吃”多少等等原理……
“我磨刀,怎么都磨不好,回家问我父亲,他说磨刀最重要的是要找好角度,磨不好,是因为角度不对。”耿家盛说,“车工最重要的是那把车刀的使用,而车刀又要靠自己在砂轮上打磨,磨刀既是车工的基本功,也是一个优秀车工的必备绝活,当时,重机厂磨刀技术最好的师傅名叫黄廷富,他磨刀的技术比我爸的还好,我爸叫我向他学习磨刀。”
这时,他渐渐开始领悟,车工这行当不简单。
跟着朱凤仙学了俩月,耿家盛又来找张录开始正式学习车工技术,“他一个人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跟着张录学了5个月后,耿家盛再次想要独立干活。
有一天晚上,这部车床闲着,他一个人来到车间,“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
第二天一早上班,耿家盛怀着忐忑的心,等着来自张录可能的一顿疾风暴雨式的臭骂。
耿家盛昨夜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的另一端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
这台车床是一部台湾产的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的老工人来说,任何对它的损坏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我曾听我爸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好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
所以,面对师傅的怒火,耿家盛只能平静地承受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工作事故,给了我教训。”
张录骂完,又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要用木头固定好。”
黄廷富教耿家盛磨刀。
“黄师傅教我在砂轮上磨刀,每一个细节和要领他都告诉我,等他讲完,刀也就磨好了,然后他叫我找一把废刀,按照他教的方法自己去磨……天天就这样磨,每天我要磨五六个小时,一个星期后,我觉得自己基本掌握了黄师傅所教的要领,就磨了一把刀请他检查,他接过去仔细看了一阵,然后说,行了,你可以出师了。”
技术优良的车工,不仅车刀要磨得好,而且还会针对特殊工件,发明自己需要的专用车刀,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亦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
至今在他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长达数百米的橡筋,这条横切面呈梯形、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用车床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当他取出这卷橡筋把示本文作者时,感到这根橡筋颠覆了外行对车工和车床的刻板印象――“工件飞速旋转,工人低头凝神操作,工件与车刀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