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技术哲学思想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技术哲学思想探微

老子的“廉而不刿”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在先秦诸子中,老子较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廉而不刿”的思想,强调廉洁而不失宽厚。在《老子》中,人性的弱点,使“廉而不刿”成为必需;“无为”与“清静”的内在关联,使“廉而不刿”成为可能; “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则是理解老子“廉而不刿”思想的奥秘所在,亦是廉洁从理论导向实践的具体呈现。老子的“廉而不刿”,对于反思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构建完备的反腐倡廉体系,形成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 /4/view-7191841.htm   〔关键词〕 老子,“廉而不刿”,无为,清静,慈俭谦,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1-0059-05   汉代初期,统治者以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取得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成就的取得显然与道家蕴藏的丰富的廉洁思想的推动不无关系。在这一问题上,道家鼻祖――老子较早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廉而不刿”①的思想,并且与之提倡的清静无为思想若合符节。兹从《老子》的文本入手,爬梳老子的“廉而不刿”,并分析其当代价值。   一、人性的解读:“廉而不刿”何以成为必需?   在古汉语中,“廉”有不受,“洁”有不污的意思。对于儒家而言,廉洁作为一种美德,有抵制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纯洁的意味。在老子看来,任何一种高调的道德不仅会带来伪善的后果,还因预置了道德的优越感而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老子提出“廉而不刿”,要用忠厚去包容他人,消弭道德的锋芒。那么,为什么廉洁成为必需呢?这是老子基于人性的特殊考虑。需要辨析的是,道家的人性论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而是一种自然人性论。性恶论的意义在于凸显道德教化的必需性与紧迫性,而自然人性论对人性的善恶不作肯定的判断,至多如告子所说的“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1 〕325,也就是说人性中有向善的可能,也有向恶的可能。《道德经》中关于人性问题的认识虽说不是很系统,但自然主义的基本立场相当明确。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划分三类“欲望”:“有些欲望是自然的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还有些欲望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要的,而是由虚幻的观念所产生。” 〔2 〕653对照伊壁鸠鲁的理论,老子对人性的看法亦有颇多类似之处。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 〕118 “为腹”与“为目”尽管都属于生理性欲望,但是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为腹”大抵相当于“自然的和必要的”欲望,“为目”则属于“自然的,但不是必要的”欲望。老子无疑注意到仅仅追求感官的快乐,会削弱生命的内在感受,让人迷失自我。相较而言,“为腹”属于生存性欲望,在基本自然条件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维持个体生命不致饿死并非难事。“为目”则为享乐性欲望。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少数人的“为目”必然带来多数人“为腹”的困境。长期以来,人类社会中的少数统治者控制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他们对资源的浪费与挥霍,确确实实给下层民众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老子认为统治者的腐败将带来全社会的不幸,他把治理无能、生活豪奢的统治者纳入了“强盗”的行列:“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3 〕268 为什么民众饥饿?因为收税太多;为什么民众难以治理?因为统治者太过折腾;为什么民众不怕死、敢于对抗统治者?因为统治者贪得无厌,搜刮民脂,以最大可能地满足一己的口腹之欲。   至于第三类欲望――“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要的”欲望,其危害更甚。老子总结出“四自”,所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 〕157主体自我的膨胀不仅使得人类远离自然本性,导致了心灵世界的封闭,出现了生命的异化,而且还殃及他人。在道家的话语世界中,智慧一旦丧失生命本真的大方向,就会背道而驰,这就使得“为学”与“为道”出现了对立与分离,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3 〕250。老子注意到天道与人道的差异:“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 〕336 “人道”何以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这类似基督教所说的“马太效应”:多者益多,少者益少。人类社会的法则具有弱肉强食的特征,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无限的贪欲必定容易导致争端,甚至战争的出现。这是道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望相对于动物的欲望,具有无限性的特点,成为社会罪恶的根源,也是腐败与堕落的渊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