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政委(外一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政委(外一篇)

老政委(外一篇)   老政委 中国论文网 /5/view-7093676.htm   再次见到老政委的时候,我发现他真的老了。身子显得有些富态,头顶上也光秃了。但人的精气神依然还在,尤其是左脸颊上那块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疤,还是那样奕奕闪光,把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军人衬托得雄纠纠气昂昂,风采丝毫不减当年。   老政委是参加单位组织的老干部团队到江西来休闲旅游的。其时正是阳春三月,满山翠绿,桃李芬芳,鸟放歌喉,溪奏乐章。我接到他的电话,真如喜从天降,心情激动不已。经我左劝右说,他终于同意离开团队,在我的陪同下,作一次轻松愉快的山水之游。   老政委和我的关系很不一般。   我不敢妄称自己为“千里马”,但老政委发现并破格起用我的胆识,确与伯乐有得一比。而在工作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更是使我终身难忘。   我好不容易从深山沟里跳出,穿上军装到了部队,自然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盼望能显山露水,为人所知。那时部队的风气也是棒棒的,每天早上扫地要先藏好扫把,吃过饭要抢着洗碗抹桌。我有点儿文化,便赶忙发挥特长,主动在饭堂广播,为新兵连出板报,还尝试着向军区小报投稿。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之后,我遇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盛夏,我们奉命参加陆海空三军联合大演练。碧波万顷的南海海面上,一时间千军奋勇,万舰奔驰,“鱼”巡海底,“鹰”击长空。假设敌的海滩上,不时杀声震地,炮火连天,好不热闹。当兵的大都有一腔热血,喜欢演习,也盼着有仗打。男人一辈子没当过兵会遗憾,当了一辈子兵没打过仗也会遗憾。所以我们一个个都非常亢奋,摩拳擦掌,誓要争功。一天下午,上级传来命令,晚上要公布中央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各舰艇都要在明天早上挂上欢庆的标语。我们艇长就把这任务交给了我。我想大家都一样挂一条简简单单的标语,我们要能搞得丰富多彩些不更好吗?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艇长,艇长当然同意了。于是我擦干净一块黑板,连夜撰文作诗,然后加插图带花边,整整一个通宵,一个人搞出一块板报。第二天,政委带机关人员巡视,发现整个军港里几百艘舰艇上,就我们这艘是板报,其余都是一条标语,不禁大加赞赏,赶忙叫机关了解上报,很快就受到了演习指挥部的通报表扬。演习结束后,我就被调到政治处报道组,从此走上了新闻工作的道路。   我们那时搞新闻报道是极为艰苦的。那时部队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根本无师可从。书店里也不像现在那么丰富,要什么书都有。那时想找一本新闻教材都无处可寻。写稿子全靠自己摸索。师里的新闻干事说要深入生活,我们就下到部队,和战士们一起,到训练场摸爬滚打,到大海里博风击浪,回来后就拼命地写稿发稿。我们是团级单位,报道组一共有三个人,排长章青山是组长,我和林河流为报道骨干。军港边上有个信号台,是为进出军港的舰艇导航的,平时不住人,政治处就把我们安排住在信号台的顶层。这里很安静,视野又好,的确是个写文章的好地方。然而我们一气写了三四个月,竟一篇也登不了。那时办公设备相当落后,都是靠圆珠笔复写纸,我们练就了一个基本功,一次可复写五六页,手指头都磨起了老茧。最难过的是怕见人。每当我们一走下信号台,那些兵们碰到就问:“土记者,怎么报纸上见不到你们的文章呀?”尽是讽刺挖苦的口气。害得我们抬不起头,连进饭堂吃饭都不好意思,总感到我们在白吃饭,对不起国家供的一斤半大米。林河流还因为压力太大,找茬和人吵了一架,跑回来大哭一场,一下子把我们也触动了,三人一起掉眼泪。有时我真想不干了,这差事太难,怀疑自己不是这块料,不如操枪弄炮爽快。   有时老政委会到信号台来看我们。老政委其实也急啊,一个团级单位,历史上从没见过报,作为政工主官,他的压力是最大的。他想,不能依靠报社派记者来写,寻求外援也不是办法,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于是他一次次地鼓励我们,要我们坚定信心,说只要下功夫写好,一定能成功。政委的话当然对我们影响大了,起码我就暗暗地较起了劲。那时的社会风气是很不错的,我们写稿只要装进信封,在信封上剪一个角,或是在信封上注明“稿件”二字,往邮筒里一投就行了,不像现在要拉关系走后门,尽靠歪门邪道。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原则,叫做“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还把这句话写下压在玻璃板下,用来激励自己。好像还写过一首歪诗,说是:“……袖手倚栏待报童。”   天地是公正的,只要耕耘,就有收获。成功终会降临到用功者的头上。不久后,我的一篇稿子登在了军区的《前线报》上,不过那不是新闻稿,而是一首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诗歌。我自己当然是美得不行的了,毕竟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将文稿变成了铅字,印上了报纸啊!可想不到老政委也十分高兴,他特地跑到信号台,向我表示祝贺。我不好意思地说这个不能算,他说,怎么不能算?诗歌能写出来,就准能写出新闻报道!还在一次干部会上兴冲冲地宣布:我们水兵大队终于有了新闻人才了!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