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比热容,下面几种认识对不对? A.1 kg沙石,温度升高1 ℃,大概要吸收920 J的热量 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C.同一种物质,比热容是相同的 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为什么用冷水冷却发动机? 为什么用热水取暖? 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完全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温受到一定影响:夏天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比原来升高2℃左右,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库区里的水的比热容大,夏天不容易升温,冬天也不容易降温,温度变化小。 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5、 “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调节气候。 1.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 如果知道某物体的质量为m,比热容为c和温度的变化值△ ,根据物质比热容的定义可计算出该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Q=cm△ t Q: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为J c:物质比热容 单位 J/(kg.℃) m:物体的质量 单位 kg △ :温度的变化值,温度升高时为t2-t1;温度降低时为t1-t2 单位 ℃ t t 热平衡关系式:Q放=Q吸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高温物体将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称为达到热平衡。 例题:某同学将一杯质量是200g、温度是5℃的冷水和一杯质量是100g、温度是85 ℃的热水兑在一起,混合后的水温度最高是多少? 简答:设混合合后的水温为t℃。 m1=200g水温度从t1= 5℃上升至t℃,吸收热量: Q吸=c水m1(t-t1) m2=100g水温度从t2=85 ℃下降至t℃,放出热量: Q放=c水m2(t2-t) 若没有热量损失,混合后的温度最高, Q吸= Q放,解得: c水m1(t-t1)=c水m2(t2-t) t=31.7℃ 1、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将质量为4kg的水从20℃加热到70℃需要吸收 J热量.如果将水倒掉一半,它的比热容将为 J/(kg。℃) 练习: 2、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两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3:2 B:2:3 C:4:3 D:3:4 8.4×105 4.2×103 B A B D A B C D 3.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 )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 4.一个质量为250 g的钢件,加热到560 ℃,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室温为20 ℃,这个钢件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 Q放 = cm(t0-t1) =0.46×103 J/(kg·℃)×0.25 kg×(560 ℃-20 ℃) =6.21×104 J 钢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解: 练一练 B 5.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 铁c 铝)放在沸水中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它们吸收的热量( ) A.铁块和铝块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B.铝块比铁块吸收的热量多 C.铁块比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把一块铁放在火上加热,铁块的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它的比热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秋季为保护田里的秧苗不受冻,傍晚时向田里多灌些水,这是因为水有较大的( ) A.密度 B.比热容 C. 热量 D.温度 3、一瓶酒精,倒出一半后,则剩余的酒精 ( ) A.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变为原来的1/2,比热容变为原来的1/2 B.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不变,比热容变为原来的2倍 C.质量、密度、比热容都不变化 D.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比热容都不变 4、下列哪种情况下,物质的比热容会发生变化 ( ) A.一杯水分成两份基础 B.给水加热使水温升高 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