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改编的对话性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改编的对话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莎剧翻译群体性误译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0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论文网 /5/view-7255628.htm
摘 要: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改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改编研究的历史,探索他性作为能动的记忆和观照角度在电影改编中的价值、存在方式和重心,改编和传播的冲动是原作表述未完成性的反映,而表述的情态则是时代参与对话最终影响电影作品审美力量分布的关键。《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改编历史及其评价给当代中国影视改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案例。如何理解对话性在电影改编中的功能和作用方式,使作品获得稳定的价值,值得后人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莎士比亚;电影;改编;巴赫金;对话
作者简介:刘云雁,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莎士比亚戏剧和翻译研究,目前正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院(斯特拉特福)访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4
随着改编研究成为传统文本研究与现代传播学的结合点,西方莎士比亚研究也逐渐跳出传统经院研究策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看待莎剧经典的重新诠释,尤其关注剧本的改编和演绎,随着不断改变的社会文化与价值渗透进入电影演绎作品,通过对话的剪辑、重组和添加,动作的插入,镜头与空间语言的强化和忽略,体现了文本与空间,历史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对话,从本质上说是人性和道德在永恒与变化两端之间的游移。《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演出频次最高的几部作品之一,问世之初就在舞台演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如今依然以各种改编形式搬上舞台和屏幕。自电影发明以来,按照原文剧情改编的电影超过二十部,仅次于《哈姆雷特》与《奥赛罗》,远远超过《麦克白》和《李尔王》等其他莎士比亚悲剧,更加重要的是其改编电影的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功在所有莎剧电影中首屈一指,其中由意大利导演泽福瑞(Zeffirelli)1968年的电影和美国导演鲁曼(Baz Luhrmann)1996年的作品票房最高,1961年的《西区故事》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成为帮派电影的奠基之作,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改编研究也成为了当代西方莎剧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改编研究背景
莎士比亚研究的重心从经院式的纯文本研究转向改编研究,历史并不久远。1989年盖瑞尔(Gary Taylor)的《再发现莎士比亚》提出了莎士比亚研究应该注重不同时代的阐释,奠定了莎学内部的改编转向。他在序言中提出:“每个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解释莎士比亚。然而问题在于一种解释何以比另一种更加流行?一种流行的解说为何让位于另一种?人们什么时候、为什么开始不再问某个问题而开始关注其他问题?……要把这个情况全面地呈现出来就必须研究所有的相关活动。包括一部作品如何被界定为改编自莎士比亚,经过了怎样的编辑,产生了怎样的评论,是否经过翻译,怎么被引用,甚至怎样被拼写,以及怎样通过视觉形式呈现出来。这决定了一个特定时代的莎士比亚是什么。”[1](pp6)单以英国的莎剧舞台改编而言,王朝复辟(Restoration)历史事件、宗教变革和裁判以各种方式在莎士比亚戏剧舞台上留下了痕迹。马尔登通过详细描述和分析1744年Theophilus Cibber 和1748年Garrick执导的两部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中所体现出来的十八世纪政治和文化思潮,表明“自1700年之后,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历史就包含了改编者和剧院经理们试图将莎士比亚文本容纳于当代观众的道德情感”。[2]
电影改编研究比舞台改编历史更短,从默片时代开始算起,最早莎剧电影改编也不过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3]。一直到二十年前,电影改编仍然被视作原作、剧本甚至舞台作品的附庸,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艺术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肯定,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影评与论述中找到大量论述。七十年代,乔根(Jourgen)并不含蓄地批评泽福瑞改编版“失去了洞察力和愤怒”[4],只是商业和流行文化的成功,这一时期的莎士比亚电影评论大多认为影视改编缺乏诗歌、读本和舞台剧应有的深度。八十年代这一思路逐渐发生改变,1987年戴维斯(Anthony Davies )指出“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觉得关于(莎士比亚)在电影、电台、尤其是电视等媒体(改编)的讨论是值得尊敬的。”[5]1996年 《莎士比亚研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再生》(Romeo and Juliet and its Afterlife)为专题所出的春季期刊,主编斯坦利在刊首撰文总结了历史以来《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屏幕所遇到的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