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66
PAGE \* MERGEFORMAT 65
第一章 概况说明
第一节 装置概况工艺路线
1.1 装置概述
本装置主要负责液化石油气、混合异辛烷、硫酸、烧碱的接收、储存、输送和充装。装置有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储罐共6只,其中容积为3000m3的球罐4只,1000m3的球罐2只储存以C3、 C4为主要成分的液化气;容积为5000m3的内浮顶储罐两只,储存混合异辛烷;容积为500m3的内浮顶储罐一只,储存污油。
原料罐组有机泵10台、切水器6台。
产品罐组有机泵3台,液化气卸车:气体压缩机两台。
装卸区有槽车装卸车鹤管10个:异丁烷卸车鹤管1个、液化石油气卸车鹤管4个、正丁烷装车鹤管1个、混合异辛烷装车卸车鹤管4个。另硫酸缷车泵1台、碱液卸车泵1台。
1.2 装置主要作用
1.2.1 将液化气、混合异辛烷分类装入固定贮罐内进行储存。
1.2.2 向混合异辛烷装置送液态烃、异丁烷、硫酸、烧碱等;
1.3.3 将贮罐中的混合异辛烷、正丁烷灌注到汽车槽车中。
1.4.4 检查和维护装置内设备。
2 工艺路线
购入:
1.液化石油气(车)卸车鹤管液化气球罐泵烷基化装置
2.异丁烷(车)卸车鹤管液化气球罐泵烷基化装置
3.硫酸(车)泵烷基化装置
4.烧碱(车)泵烷基化装置
外送:
1.混合异辛烷罐泵装车鹤管装车
2.正丁烷泵装车鹤管装车
第二节 原料、产品的性质及指标
1.液化气的主要成份及性质
液化气的主要成份是3个与4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其中还含有少量甲烷、乙烷、戊烷,己烷,后两种成份在液化石油气中不易变成气体而成为残液。
2.液化气主要成份比重见表2-1
表2-1
项 目丙 烷丙 烯正丁烷异丁烷液体比重d0.49630.51390.5750.5572
3. 液化石油气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见表2-2
表2-2
饱和蒸
汽压
kg/cm2
(绝对)温度℃-40-30-20-10010203040丙 烷1.11.62.43.44.76.38.310.813.8丙 烯1.52.23.14.25.87.79.912.816.2正丁烷0.71.01.52.02.83.7异丁烷1.11.52.22.93.95.1
4.丙烷的容积随温度变化比例见表2-3
表2-3
温度℃-20010152030405060液态丙烷容积变化比例91.795.898.4100101.7105.0108.3113.3118.3
如丙烷在15℃容积为100%,温度升到60℃时为118.3%,在实际应用时考虑环境温度可达50℃,因此,常温灌装时,规定对贮罐或容积灌装到总容积85%,应留用有15%的气相空间作为温度升高时液化石油气体积膨胀的余量,以保证安全。
5.原料性质见表2-4
组成单位原料1原料2补充异丁烷合计甲烷m/m %--------乙烷m/m %----0.0200.005乙稀m/m %------max0.2丙烷m/m %9.4700.1512.8200.807丙稀m/m %0.0120.030max0.02异丁烷m/m %30.32033.98790.58045.468正丁烷m/m %11.28012.6456.07011.189正丁稀m/m %13.75016.2000.08012.403异丁稀m/m %12.2900.3850.3505.660反丁稀-2m/m %9.92021.2470.04012.673顺丁稀-2m/m %12.67014.9820.01011.455丁二稀m/m %--0.106--max0.1C5+m/m %0.3300.284--0.243杂质硫ppm------max80水ppm------max100甲醇m/m %------max0.1数量104t/a12.811.206.0030.00表2-4
项目指标干点≤205℃雷氏蒸气压RVP0.35~0.5 kg/m2比重0.69辛烷值RON〈C〉96.8±0.5辛烷值MON〈C〉93.3±0.5分子量114.2熔点-107.2℃沸点999.2℃相对密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