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 第一节 临终关怀伦理 第二节 死亡伦理 第三节 放弃治疗与安乐死 第一节 临终关怀伦理 一、临终关怀概述 (一)临终关怀的历史 现代的临终关怀倡导者和奠基人桑德斯博士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东南的希登汉创立了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机构,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之先河。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现代的临终关怀医院在世界各国相继建立。 (二)临终关怀的临床实践发展 1.控制症状,减轻临终者的疼痛 任何疾病到了晚期,都会有不再可能治愈的时候。医生虽不能治愈病人,但应考虑即使不能再做治疗,也应继续做好援助、照管工作。 临终病人(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的躯体症状中,最使之受折磨的是疼痛,并往往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解除躯体症状,一是要及时和有效,二是应将当时能采取的克服、控制症状的最佳措施不厌其烦的告知病人 照顾好病人亲属 二、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和道德原则 (一)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 临终关怀以解除临终患者的病痛为中心。 在服务层面上,应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相结合。 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共办临终关怀事业。 在服务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投入相结合。 (二)临终关怀的道德原则 1.以临终者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原则 2.尊重临终者权利的原则 临终关怀道德中的知情同意权利,是指病人有权要求治疗,也有权拒绝治疗。 3.尊重临终者人格的原则 4.对临终者关怀的原则 第二节 死亡伦理 人类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类不是被动的顺从自然,而是能动的认识自然,适应自然 对于生命的最后的沉寂和毁灭,并非是无可奈何被迫接受,而是自救自愿的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改造死亡 一、我国传统的死亡观 (一)、儒家的死亡观 儒家认为:生则重生,死则安死 儒家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尊重人的生命,不惧怕死亡,舍生取义 “信天命”是其核心内容 (二)道家的死亡观 老子认为:“出生入死”。 老子在《道德经》50章中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亡徒,十有三;人之生,运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庄子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 (三)、佛教的死亡观 佛教论死,讲的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 佛教提出的人生是苦海,尘世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来世进入“天国”,轮回再生,才有欢乐和幸福。 死亡与西方文化 与中国人执着眷恋现实的感性生活有别,西方人从古到今,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更多的是关注死后的世界。 如何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呢?西方人主要采取了灵魂不朽的态度。 这种观念成为基督教的极为重要的思想来源 二、死亡与死亡标准 (一)死亡的本质 死亡的后果有二:一是死亡是生物学生命的终止,而是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结 有的人进一步提出把死亡定义为:“身体的生理系统不再构成一个整合体”,或“整体的有机体功能之永久的丧失”。 另类的的定义,如“万物之灵的死亡”,“意识永久的消失”等。 死亡是个体生命终结和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不可逆的过程。 (二)心肺死亡标准 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普遍接受“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等生命活动终止”的概念。 “心之官则思”,是灵魂和智慧活动的中心 。 我国出版的《辞海》,死亡的定义也是心跳、呼吸停止。 (三)脑死亡标准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制定了脑死亡标准: 1.对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需要无接受性、无反应性 2.自主的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 3.诱导反射缺如 4.脑电波消失 持续24小时测定,每次不少于10分钟 除外两种情况:1.体温过低;2.服用大量中枢抑制药物 三、脑死亡的伦理问题 (一)对脑死亡标准的伦理分析 其一是给脑死亡者提供人工器械维持生命。 其二是器官移植的发展,使得许多危重病人有望获救,但可供移植的器官供体来源匮乏,致使其中大多数人坐以待毙,如果脑死即人死的标准能够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就为合法取用脑死者的器官用于人体器官移植提供了前提条件。 把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要比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更科学。 脑死亡是不可逆的,脑死亡后机体各器官不就都会出现死亡 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在脑死亡后生命本质特征消失 大脑是目前不可置换的具有主宰意义的器官 有利于卫生资源的整合 使更多的人得以新生 以心肺功能停止作为死亡标准的弊端是什么 现代人工维持心肺功能的技术和药物的应用,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经抢救可以复苏,甚至痊愈出院,这显然与心跳、呼吸停止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