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技术方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1.了解白疹、齿象的临床意义;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 等的辨析; 3.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 析。 概述 1.温病治法的主要内容 2.温病治法的意义 1.温病治法的主要内容 “诊法”是诊察和判断疾病的方法,诊法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望、闻、问、切四诊,临床上充分利用四诊所搜集到的资料,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以明确证候的性质,推测病情的变化和转归,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这些就属于诊法的范围。温病的诊断方法,也不外望、闻、问、切四诊,但由于温病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因此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温病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疹及辨常见症状(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厥脱等)。 2.温病诊法的意义 正确运用这些诊法,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2.1 可以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 辨证和四时温病诊断的确立,提 供客现依据; 2.2 指导温病的治疗。 本章目录 第一节:辨常见症状 第二节:辨斑疹、白疹 第三节:辨舌 第四节:验齿 第五节:察咽喉 第六节:诊胸腹、切脉象 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汗出异常 三、口渴 四、神志异常 五、痉 六、厥脱 一、发热 1.含义 2.机理 3.发热的类型 4.发热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发热是症状,一般认为是体温升高的表现(凡口腔温度超过37.3℃,腋温超过37 ℃或肛温超过37.6 ℃ )。 中医发热包括自觉和他觉症状,如五心烦热也称发热。 人体有一个正常的体温,其是生命现象的一个表现,正常情况下,由于阳气的温煦、阴液的制约 ,使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阳气过盛,卫气就要司开合,以发散多余的阳热(如剧烈运动、劳动、紧张等后的汗出),从而达到人体体温的动态平衡。 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温邪侵犯人体,导致了阴阳平衡的失调, 阳盛则外热(实热) 温邪伤阴,阴液亏损,阳无所制,水火 不济 从发热的机理,我们可知: 发热标志着正气抗邪,是正邪斗争的反映; 虽是机体抗邪的反应,但毕竟是病理表现, 其会损伤津液,消耗正气,甚至造 成不良 反应,这是发热消极的一面。 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 一般,在温病的初期,正气较盛,正邪相争剧烈,阳热亢盛,多实证发热; 在温病的中期,正盛邪实,正邪剧争,证虽属实,但阴液已有耗损,属虚 实错杂,邪实为多; 温病后期,邪热久羁,肝肾阴伤, 多属虚证发热。 根据发热的特点,可以判断: (1)温病的不同病程阶段 (2)根据热型判断病邪性质 (3)根据热型判断病邪部位 (1)温病的不同病程阶段 发热恶寒: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但一般发热重而恶寒轻。主要见于温病初起,为邪袭肺卫,热郁卫表之征; 壮热: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 身热夜甚:指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营热阴伤之征; 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达四肢。多见于营血分,也可见于气分腑实内结,邪热闭郁; 低热:热势低微,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虚热内生的表现; 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之征; (2)根据热型判断病邪性质 身热不扬: 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被湿遏之征。 (3)根据热型判断病邪部位 寒热往来: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提示邪在半表半里。 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 低热:温病后期,邪少虚多,肝肾阴伤,内生虚热的表现。 二、汗出异常 (1)正常生理 (2)病理 (2)时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