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年11 月初开始在黄冈师范学院校园内试验地进行。实验所用紫苏种子由湖北蕲春李时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品种分别来自重庆丰都、湖北英山、河北保定、甘肃庆阳四地,供试材料为紫苏重庆品种。紫苏长至2对真叶移栽后到生物楼花盆内(上直径20cm, 底部口径15 cm, 高25 cm), 每两天浇水促进苗恢复生长, 缓苗后控肥控水, 保持土壤湿润
2.试验工具
5种不同颜色( 红色, 蓝色, 黄色,绿色,无色透明)、花盆(18盆)、面积为1cm2 的打孔器、直尺、烧杯
3. 试验设计
(1)选取重庆品种的紫苏种子100粒,进行种植培养。
(2) 待紫苏长至2对真叶移栽后到生物楼花盆内(上直径20cm, 底部口径15 cm, 高25 cm)。(注:每两天浇水促进苗恢复生长, 缓苗后控肥控水, 保持土壤湿润。)
(3)选取长势一致的重庆紫苏苗5 株一盆为处理对象,每个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重复3个。
(4)选择各色膜覆盖, 采用市售的5种不同颜色( 红色, 蓝色, 黄色,绿色,无色透明) 的滤光膜对其进行遮光处理, 自然光照设置成对照组。
(5)处理期为7d
4 采样
每个由滤光膜处理过的紫苏,选取位于相同部位的叶片,叶片大小适中、完整。
5.不同光质处理的叶片显微结构的观测
采用徒手切片的方法,观测各种滤光膜处理过的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 并进行显微摄影。
试验所采用的材料均为重庆紫苏,叶片颜色为上绿下红。采用徒手切片的方法,用显微镜观测各种处理后对叶片红色细胞层厚度所占比率大小的影响。
6. 不同光质处理的叶比重的测定
采得叶片后, 用面积为1cm2 的打孔器避开叶脉进行打孔, 使用电子天平称重, 根据公式:
叶比重= 叶片总重量/ 叶片总面积
计算叶比重。
7. 不同光质处理的叶片形态的测定
试验结束时, 每一处理随机采集3~ 5枚叶片, 3个重复, 共计9~ 12枚叶片, 利用直尺量取叶片长与宽。其长度以主脉为主轴进行测量, 其宽度以与主轴相垂直方向的最宽处测量而得。
红色 蓝色 黄色 绿色 无色透明 自然光 长度(cm))将叶片放入水中84%。黄膜对紫外光和蓝光减弱最多, 基本没有紫外光透过, 透光波段主要集中在510~ 1 100nm。红膜透过的蓝紫光和绿光很少, 红橙光较多。绿膜透过的紫外光、蓝光和绿光比红膜多。蓝膜透过紫外光和蓝光比较多,红橙光较少。各有色膜对蓝紫光的透射度为:白膜蓝膜黄膜红膜。对不同有色膜各辐射光谱的透射率进行比较, 叶形状比与各有色膜对蓝紫光的透射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随蓝紫光的增多形状比有所增加。在一定光强范围内, 蓝光透过量与叶片厚度呈正相关
(2)不同光质对叶片内部解剖结构的影响
叶肉是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细胞层数及栅栏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组合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叶绿体的分布和光合作用的效率。栅栏组织是叶片内含有较多叶绿素的组织。叶片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的植物中, 栅栏组织的厚度、栅栏组织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常常决定于外界环境条件, 特别是光照条件[23]。光质对叶肉组织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
三.参考文献
[1] 刘月秀, 张卫明, 钱学射. 紫苏属植物研究与开发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6(3): 24-27.
[2] 陆洁静, 任文彬.紫苏的研究概况[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175( 6) : 32-34.[3] 侯敏; 马秀敏,丁剑冰. 唇形科植物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N].科技导报. 2009-3-4, 27(0904): 98–101
[4] 林蒲田. 药食同源说紫苏[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06(1): 166-167.
[5] 于淑玲, 王秀玲. 药用紫苏的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的概述[J]. 食品科技, 2006, 31(8): 287-290.
[6] 王佩, 陈叶, 罗光宏. 紫苏的利用和载培[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4 (12): 28.
[7] 梁明华, 曹毅. 援紫苏对动物微血管的影响和作用机制[J].中国微循环, 1997, 1(2):11.
[8] 焦雨歆, 赵琦, 王雪英, 等. 环境因子对植物叶绿体结构的影响[ J]. 生物技术通报, 2008, 2: 5- 10.
[9] 苏文华. 光强和光质对灯盏花生长与总黄酮量影响的研究[J]. 中草药, 2006, 37( 8): 1244- 1247.
[10] 焦雨歆, 赵琦. 环境因子对植物叶绿体结构的影响[J]. 生物技术通报, 2008, 2: 5- 10.
[11] Ashton P M S. Lea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