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决策材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理就是决策 ——罗伯特·西蒙 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苏格拉底弟子的选择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学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成功呢?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去让他门去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要求是:选摘一个最好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来,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麦穗比他摘的那个大,但他没有机会了,只得遗憾地走完全程。第二个弟子正好相反,每当要摘时,总是自我提醒,后面可能还有更好的。他一直走到终点才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第三个弟子的做法是当他走过全程的1/3时,即分为大、中、小三类;再走过1/3时,验证分类是否准确;在剩下的1/3里,他较早的选择了位于大麦中的一个美丽的麦穗。虽然这个麦穗不一定是麦田里最大的,但肯定是令人满意的。 拿了钱给我滚   某公司老板巡视仓库时,看见一个工人坐在地上看漫画。这个老板最讨厌工人偷懒了,没好气地问:“你一天赚多少钱?”工人轻松地说:“两千块。”老板掏出两千块给工人,说:“拿了钱给我滚!”事后,老板批评仓库主任没教育好自己的下属,仓库主任说:“他不是公司的人,是来送货的。” 刘邦为什么改口 刘邦和项羽争霸时,一次项羽将刘邦围了起来,刘邦急令韩信相救,刚夺得齐地,便派人去见刘邦,请封自己说假齐王。刘邦听了这个突然事件,破口大骂:我被项羽围困在这里,日夜盼你来救援,你到想自立为假齐王了!张良在旁听了,就暗地里踢刘邦的脚。这一来,刘邦觉醒了,大声骂道:大丈夫立了功做真王,为什么要做假的呢?就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把他的军队调去打楚国。 后来刘邦夺得了天下后,把韩信杀了,真可谓“鸟尽弓藏”。不过,如果当时刘邦就怪罪于韩信,那么就可能没有刘邦当皇帝的那一天了,难怪刘邦要给张良记头功。 最后一壶水 有一个操险者在沙漠里行走,水越来越少,他必须有计划的使用这些水。他抬头望天,烈日高照,四周都是滚烫的沙子。他舔了舔因缺水而干裂的嘴唇,一丝绝望油然而生。他只剩一壶水了,而这壶水仅能维持他三天的生命。他必须尽快找到水源。当他精疲力竭的时候,终于在一排残破的石墙边,发现了一口压力井。他兴奋至极,奔过去压水,却一天所获。他失望透顶,正要离开,却发现断墙上写着一行字:先倒一壶水进去,才能打上水来。他恍然大悟,压力井是要先倒入水,才能抽上水来的呀。可是他只剩下这一壶水了,倒进去如果打不上来怎么办?他实在不愿做这样的选择:必须拿生命作为赌注。犹豫再三,他还是照着墙上写的做了,他仅剩的一点水倒进井里后,开始吃力地压,一会儿,果然压出了汩汩的流水。 日本人的决策风格—多谋善断 在美国人与日本人谈判的时候,日本的风格十分独特的:制定决策慢条斯理,实现决策雷厉风行。这前后 180度的大转弯,往往使得他们的西方伙伴既怕又敬。????? 其中一次关于产品许可证谈判的过程充分说明日本人的风格,日方代表好象参加接力赛一样,每隔数月就能换一批。第一个代表团作了大量的笔记,不表态,回国了。6个星期后,由来自同一个公司不同部门的另一批人接替了他们。新来的代表仿佛全然不知前面讨论过什么,他们围绕同样的问题与对方从头开始谈判。同样,作了大量笔记,不表态,走了。再度出现新的代表团,继续进行无休止的讨论。一年、两年过去了,什么结果也没有。面临这种马拉松式的谈判,美国人最初是困惑不解,继而感到十分吃惊,抱怨对方失去控制。而正当美国人对谈判几乎感到绝望的时候,日本人却突然表态,作出决策并以闪电般的速度讨论完所有的细节。他们只用了4 周时间就作好了投入生产的全部准备工作,并向西方伙伴提出了供应情报和人员的要求。事情是如此地出其不意,致使对方措手不及,陷入困境。反过来,现在是轮到日本人抱怨美国人的时候了。?? 识别决策问题:《纽约时报》的印刷决策 1965年11月间,美国整个东北部出现了一次历史上最严重的全面停电事故。在大停电的那天早晨,纽约市所有报纸都因停电没能出版,唯有《纽约时报》例外,发行了50万份。原来那天停电时,《纽约时报》立刻把报纸改在赫德逊河对岸的纽华克印刷,当时纽华克还没有停电。当地的印刷厂除印刷本地的《纽华克晚报》外,还有很大的潜力。《纽约时报》本预订要印11多万份,结果却只印出了不到一半。这其中有个原因:据说就在《纽约时报》上了印刷机之后(这是当时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插曲),总编辑忽然跟他的三位助手起了争论。他们争论的问题,只是某一个英文单词如何分节。这一争论据说花费了 48分钟之久,正是该报所能享有印刷时间的一半。原来是《纽约时报》自己订了一套英文写作的标准:他们印出的东西绝不容许有任何文法上的错误。报纸质量固然是一个重要标准,但当出现意外停电的情况下,保证发生份数已成为更紧迫的目标,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