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4课《前方》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时(苏教版必修1).pptVIP

语文:第14课《前方》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时(苏教版必修1).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第14课《前方》同步教学课件第2课时(苏教版必修1)

* 第2课时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解析 A项“寂”读“jì”;C项“痴”读“chī”; D项“茫”读“mánɡ”,“朦”读“ménɡ”。  B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美洲  家园 戈壁滩  拥挤不堪 B.焦躁 游艇 鱼灌头 丰富多彩 C.篇副 盘缠 具象化 索然无味 D.奋蹄 掂念 丰子恺 遮风蔽雨 解析 B项灌→罐;C项副→罐;C项副→幅;D 项掂→惦,蔽→避。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是 (  ) ①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 多彩,________有刺激性。 ②蟑螂________独特,它喜暗怕光,喜欢昼伏 夜出,白天偶尔可见。 ③前方的________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 闪烁如水中之屑。 ④他犯了错误,不但听不进去批评意见,____ 和老师顶撞起来。 A.富余  习性 情境 反而 B.富裕 习惯 情景 而且 C.富有 习性 情景 反而 D.富余 习惯 情境 而且 解析 “富有”指充分地具有;“富余”指把东西剩下来;“富裕”指东西多,财物充裕。“习惯”指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也指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性”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情景”指具体的场合的景象,对象多是感人场面、动人景色等;“情境”指境地、境况。“而且”表示一般的递进,“反而”表示反向递进。 答案 C 解析 “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 或讲话枯燥无味。应改为“索然无味”。  D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 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 路上。 B.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 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 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 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 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 于激流。 C.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 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 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D.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解析 虽属课文原句,但一句话中不能用两个冒号,因为冒号要管到句末。应把第二个冒号删去。 答案 D 二、文本阅读(25分) 阅读《前方》全文,回答6~9题。 6.作者写“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叙述 了哪几种情况?(4分) 答: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外面的 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③由于种种原 因,人不得不离开家。④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 不断地向前走。 7.结合文意,谈谈“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 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 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一句的作用。(4分) 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 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了人在具体的家,灵魂却找不到归宿,向往着“精神家园”,揭示出人们为追求理想、体现人生价值而心中不安的躁动以及对前方的向往,形象化地阐述了“人无家的感觉”的原因。 8.本文是如何组织材料的?(6分) 答: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以“一辆破旧的汽车”作为线索 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 然的作用;内容上还构成了一幅画面,以其来 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 更容易了解其深刻的主旨。(2分) ②具体而言,作者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然后作者用详尽的材料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并点出“前方”——理想,由“前方”到“路”到交通工具“汽车”,第一次完成了由联想回到摄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